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碍之“路” 始于足下通往心里

  检察官与老彭就残疾人车辆免费停车问题进行询问交流

  讲述人:南岸区检察院 于潇潇

  智能识别、三秒抬杆、自动减免……只要是残疾人专用车,来到重庆市南岸区就可以享受停车的便捷与高效。然而在这之前,无感停车对他们而言,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改变,发生在2024年2月。

  当时,下肢残疾人老彭向南岸区检察院反映,辖区部分公共停车场没有落实残疾人车辆免费停车政策。

  据了解,南岸区有近8000名肢体残疾人,其中仅70人拥有残疾人车辆,这无疑是一个小众群体,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案”,是否值得去办?要办,又该如何破局?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迅速展开走访调查。确实发现诸多问题:无障碍专用停车位设置不规范,停车费未依法减免,停车管理方对政策一知半解……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免费停车这件“小事”背后,是关系残疾人出行的民生大事,也是我们检察履职的心头大事。我们下定决心,这个“小案”不仅要办,更要办好。

  于是,我们果断进行公益诉讼立案。在与停车场管理方沟通时,他们总是搪塞推脱:“这一年到头也没有几辆残疾人的车停进来,何必多此一举?”

  我们没有气馁,一次次耐心释法说理,他们开始转变观念,愿意配合整改。

  2024年3月,南岸区检察院向区住建委和区城管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很快,检察建议的刚性效力迅速显现。相关部门对辖区138家公共停车场开展系统性排查,整改工作就此展开。可效果究竟如何呢?我们邀请老彭驾车进行体验式验收。

  这时,新的问题来了。在无人值守停车场等候核验身份时,后面的车辆不停地按喇叭,甚至有人跑到老彭车前催促谩骂:“不就是几块钱嘛,我帮你出,赶紧把车开走。”那一刻,我看到老彭涨红了脸。那是尴尬,是委屈,更是无奈。要优化停车体验,关键在于群众的感受!于是,我们决心继续整改。

  2024年8月,我们邀请市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残疾人代表及相关部门参加公开听证会,把群众建议转化为治理实招。会上,老彭分享了那次停车体验。坐在轮椅上的老彭哽咽地说:“我们想要的,其实是平等,是理解,是尊重。”这句质朴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每个人的心上,大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如何才能实现残疾人权益保障和人格尊严保护的双重效果呢?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将南岸区6500个停车位信息和全市2574条下肢残疾人专用车辆信息全部录入“乐行江南”停车小程序,这就意味着,全市所有残疾人车辆都可以在南岸区“自由通行”!

  最终,该案获评重庆市“十四五”残疾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人民日报》对此以“中国式民主行得通很管用”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该案更是被新华社报道,点击量达181万!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检察机关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关键领域。

  这3年,南岸区检察院还推动老旧小区配套盲道建设、与区残联合作成立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中心……由点到面,助推辖区无障碍环境从“有”向“优”转变。我们邀请残疾人作为“益心为公”志愿者,让他们以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提意见,真正实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老彭说,他和同伴们一直渴望走出家门,渴望参与社会生活,渴望被城市温柔以待。

  从一纸建议到整改落地,从一处细节到整体优化,我们走的每一“步”,就是用法治力量帮助他们打通“通道”,走向幸福,让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这条无碍之“路”,不单单始于足下,更通往心里。

  记者 叶会娟 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深关注
   第04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05版:重庆戒毒矫治周刊
   第06版:公安专刊
   第07版:公安专刊
   第08版:公安专刊
   第09版:橄榄绿
   第10版:最前沿
   第11版:案侦录
   第12版:天平专刊
   第13版:检察专刊
   第14版:微服务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以工匠精神书写责任注脚
加强基层法治服务 量身定制法治课堂
无碍之“路” 始于足下通往心里
以案普法激活法治基因 数字赋能精准服务群众
催款函
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公告
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公告
遗失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