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工匠精神书写责任注脚

——记大渡口区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兼司法警察大队教导员姜铭

  晚风轻拂,夜幕逐渐笼罩,大渡口区检察院的灯光在这渐浓的夜色里显得格外明亮。在从“莎姐”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通往会议室的走廊上,有一个身影还在来回穿梭。那便是办公室主任兼司法警察大队教导员姜铭,同事们都亲切地喊他“姜办”,这位老检察人,已在这方天地间,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了整整二十个年头。

  二十载从检路,他披荆斩棘,屡创佳绩:从全市检察机关“青年尖兵”到市检察院第五分院电子数据取证专家,从多次荣立三等功到密码管理二十年获最高检嘉奖。2025年4月29日,他被市人社局、市检察院联合表彰为检察机关先进个人——这不仅是对他二十年坚守的礼赞,更是他检察生涯中最璀璨的丰碑。

  匠心琢技担使命

  2004年,姜铭走进大渡口区检察院技术科的大门。彼时,这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很快发现,校园里学到的知识在检察技术工作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设备调试的参数设置、系统维护的逻辑判断、数据恢复的操作技巧……每一项工作都像一道全新的考题,让初出茅庐的他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登堂易,入室难”。

  “那时候每天跟着老同志跑前跑后,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姜铭回忆起那段青涩的岁月,眼中闪烁着别样的光芒,“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参数调不对,整个系统都可能卡壳,那会儿真的急得睡不着觉。”

  但姜铭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不懂就问,不行就钻。正是凭借着这股对工作如痴如醉的钻研精神和永不服输的韧劲,姜铭如破茧之蝶般迅速成长为院里的技术骨干。

  然而,就在他对技术工作渐入佳境之际,一纸调令将他推向办公室这个全新领域。曾经的业务能手再次成为“新兵”,熟悉的赛道变成陌生的战场,一切归零,重新出发。

  “财务报销流程怎么走?会务工作有哪些讲究?机关安全保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这一连串的问题如同一团乱麻,让他一时摸不着头脑。但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只要遇到拿不准的事情,就一头扎进文件堆里翻制度,要么厚着脸皮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虚心请教,直到把问题彻底弄明白、吃透为止。

  方寸之间见真章

  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事无巨细方能尽善尽美。作为办公室主任兼法警大队教导员,姜铭的工作版图犹如一张精密织就的大网——机要保密、公文流转、技术保障、工会服务、财务管理、后勤统筹,更兼法警职责在肩。每一项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齿轮,而他用“工匠精神”让每个零件严丝合缝,在“细节决定成败”的关键领域,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责任注脚。

  他的工作,涵盖全院大小事务。开发“莎姐”大数据云平台时,他全程参与,提供后勤保障,给予技术支持,开启“白加黑”模式。白天,他奔波在各会议室,和团队开会协调,解决开发难题;夜晚,他办公室的灯光常亮到很晚,加班对接技术人员,进行系统测试,不放过细枝末节。他常常连轴转几天,身体疲惫不堪,但眼神坚定执着。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目在最高检轻应用竞赛中获三等奖。这成了全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成果,为检察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实干笃行树标杆

  “一个人能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姜铭常把这句质朴又深刻的话挂在嘴边,这是他工作的座右铭。

  在“姜办”的带领下,办公室形成了“同舟共济、勠力同心”的团队文化。全体成员拧成一股绳,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攻克一道道难关。近年来,这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先后获“先进集体”“优秀团队”等多项荣誉,被全院干警亲切称作“先锋连”“保障营”,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服务支撑。

  二十载,寒来暑往,无数个伏案加班的深夜,数不清琐碎繁杂的事务,点点滴滴,都化为他对检察蓝最质朴的告白。大渡口区检察院的灯光,默默见证着他的青春,而他,以“姜办”这个温暖的称呼,在同事们心间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灯。通讯员 梁小燕 记者 张柳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深关注
   第04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05版:重庆戒毒矫治周刊
   第06版:公安专刊
   第07版:公安专刊
   第08版:公安专刊
   第09版:橄榄绿
   第10版:最前沿
   第11版:案侦录
   第12版:天平专刊
   第13版:检察专刊
   第14版:微服务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以工匠精神书写责任注脚
加强基层法治服务 量身定制法治课堂
无碍之“路” 始于足下通往心里
以案普法激活法治基因 数字赋能精准服务群众
催款函
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公告
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公告
遗失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