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京鹏
离黄河壶口瀑布越来越近了,我们的心情越来越激动。大家顾不得汽车的颠簸,禁不住把头伸出窗外,想先睹为快。
只见对面那座高耸的青山的山腰上,有“黄河壶口瀑布”几个红色的巨型大字。解说员说:“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黄河东岸的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对岸是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壶口瀑布就在这一镇一乡的两座青山之间的黄河之中。”
我们争先恐后地下了车,往黄河的方向走去。一会儿,就见前面不远处升腾起一股股绵延不断的银黄色水雾。解说员告诉我们:“那就是壶口瀑布盛景之一的壶底生烟。”
我们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排铁栅栏边。从栅栏的西边往下看去,只见那里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响声如雷。无疑,早就心仪的黄河壶口瀑布已经在我们的眼前了。
接着,解说员自豪地解说道: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是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它地处晋陕大峡谷中段,被束缚在狭窄的石谷中。黄河奔腾到这里,浩瀚的水面骤然收成一束,倾泻在高差30余米的石槽中,形似巨壶,故名壶口。你们看这情景,真是“天下黄河一壶收”啊!
壶口瀑布还有不少的特点。它是世界上唯一可俯视的瀑布,在其它地方,观瀑一般都是从下往上看。这里呢,是从上往下看。它是移动的瀑布,怎么会移动呢?壶口在瀑布的冲刷与侵蚀下,每年大约以70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据史书记载,公元前770年,壶口瀑布紧连着孟门。而现在呢?壶口瀑布距孟门上游已经有3000多米了。由此推算,瀑布的形成已有6万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奇观较多的瀑布,人们已经概括了十大景观:孟门夜月、卧镇狂流、十里龙槽、天河悬流、黄河惊雷、壶底生烟、彩虹飞渡、冰瀑银川、石窝宝镜、旱地行船。
解说员还着重介绍,当年,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出队经过这里,面对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以及火热的斗争生活,让他产生了灵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后来,经与他相约的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谱曲,《黄河大合唱》便传遍了整个抗日根据地、传遍了全中国、传遍了全世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听了解说,《黄河大合唱》的词曲立即在我的脑海里回荡开来。
最初知晓《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是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年下学期的国庆节,学校搞文艺汇演,各班都要出节目。为了不与其它班的节目“撞车”,为了唱出本班的气势,也为了取得好名次,班主任想了好几天,便决定在班上挑选一些精干学子,组成一个演唱队,演唱《黄河大合唱》。但《黄河大合唱》比较长,不可能演唱完,最终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保卫黄河》这段。我们利用一切课余时间排练。演出的时候,每个队员的头上都包裹着白色的头巾,脸蛋上都涂上淡红的颜色,手中还握着一杆红缨枪,俨然一个个活脱脱的小小儿童团员!不用说,我们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自那以后,《黄河大合唱》就铭记在我的脑海里了。后来我当了老师,除了当班主任、当语文老师之外,还要教四个班的唱歌课。那时可供教唱的歌曲不多,我自然而然想到了《黄河大合唱》的选段《保卫黄河》,于是便把它教给了我的学生们。歌声飞扬在校园里,飞扬在附近的村庄田野……到处都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声。至今回想起来,还那样动人心魄!
再后来,我在电视剧里看到,《黄河大合唱》的首场演出在延安的陕北公学礼堂,那个场面实在是感人啊!它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让人荡气回肠、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回想到这些,我对黄河壶口瀑布以及黄河又多了一份理解。文艺创作的规律告诉人们:现实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试想当年,光未然和他的战友们站在壶口瀑布前,面对着黄河,一定是浮想联翩。就在他们身边西岸的不远处,有革命圣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在他们身边东岸紧挨着的,有著名的太行山、五台山、吕梁山等根据地;在他们置身的整个中华大地,抗日烽火如火如荼。这些,必然会触动光未然的创作灵感,让他展开联想的翅膀,诗句便会在他脑海里一字一句地自然而然地跳跃出来。在这里,气势磅礴的自然环境、火热的现实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创作,让整个身心都投入了工作之中的光未然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
这样想着,忽听同伴中有人唱起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我也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其他的人都加入进来。顿时,壶口瀑布前、黄河两岸,到处都弥漫着《保卫黄河》的歌声。
这昔日战地的歌声是多么地嘹亮啊!
(作者系忠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