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屋

  ◎ 何  新

  我家老屋有一个半花甲的年龄。她是一座三合小院,以干打垒而成。老屋头顶青瓦,足立黄土,我们爱她已有几十年了。

  老屋是祖辈留下来的遗产,也叫祖屋。泥土筑墙,瓦片盖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祖辈还算富足人家。土墙房子冬暖夏凉,这一点比砖房好,除此之外也有缺点,它禁不住风吹雨刷,遇水容易分化,还不便于清洁卫生。每到过年的时候,全家总动员对老屋进行大扫除。这个时候,外婆到竹林里砍下一根笔直的长竹竿,将竹叶扎成扫帚,再捆绑到竹竿上,用来打扫墙壁上的灰尘,顿时满屋尘土飞扬,一阵乌烟瘴气,许久以后才能尘埃落定。

  老屋没处在繁华都市。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算是她一大优点。老屋不必进出一把锁,上下邻里,左右亲戚,多多关照;彼此嘘寒问暖,相敬如宾。

  依山傍水,择水而居。有一水井伴屋而生。水从石罅中汩汩流来,清凉爽口,从不枯竭。如遇干旱,方圆数十家人户,到此排桶而汲,以解燃眉之急。凡过往行旅,都经不起井水诱惑,摘下井边的青麻叶,折成漏斗,舀水而饮,顿觉甘之如饴。

  屋前种一株葡萄树,葡萄颗粒细,无核。未到成熟季节,小鸟飞来争相啄食。等到收获季节,我们用竹竿搅下葡萄,挨家挨户送上几串,叫做尝鲜。与左邻右舍分享春华秋实,心中蜜甜一般,有说不出的快慰。

  老屋周边有几垄竹子,把房子围起来,遮风挡雨,像一堵不透风的墙。竹子蓊蓊郁郁,高风亮节,大概是祖辈受了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影响吧,在筑土成庐的时候,就在房子的周边栽上了这种植物,四周的竹子,青枝绿叶,成为一道映衬老屋的风景。

  老屋门前有一块坝子,三合土的地面,平平整整的。夏日坐在院坝里纳凉晚餐,一家人消消停停地团聚,其乐融融,无与伦比。夜晚在院坝里搁上凉床,躺在床上数星星看月亮,外婆的摇篮曲,常在夜空中徜徉;我们梦想,随着灿烂的星空飞向远方……

  铁肩担道义。老屋曾经遭遇过一次大的灾难。外婆回忆说,那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首次空袭万县,左邻右舍好奇,纷纷聚集在老屋前仰看飞机,殊不知一枚炸弹掉了下来,人虽幸免于难,屋前却陡生一个堰塘大小的土坑,一座茅草屋也不翼而飞,几尺长的条石被抛到屋顶上,然而她挺住了,老屋满身穿梁斗榫,好似铮铮铁骨,不可动摇。弹片震坏了老屋的两扇窗户,一直没有修缮,已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见证。

  去年国家修建学校,要征用老屋的地基,我们留恋她,请来摄影师,将老屋东南西北地拍了个够,把照片藏入“家庭历史博物馆”。

  今年春天,我们再去拜望老屋,一座座崭新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琅琅的书声和油墨的清香在老屋的身躯上徘徊萦绕。经历了百年沧桑的老屋已经脱胎换骨,时移世易,成为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深关注
   第04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05版:重庆戒毒矫治周刊
   第06版:公安专刊
   第07版:公安专刊
   第08版:公安专刊
   第09版:橄榄绿
   第10版:最前沿
   第11版:案侦录
   第12版:天平专刊
   第13版:检察专刊
   第14版:微服务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野渡无人舟自横
老屋
蝉鸣跌落
战地歌声多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