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俩为了老父亲留下的一块土地的流转费发生纠纷,妹妹张小芸(化名)将哥哥张大山(化名)诉至垫江县法院。近日,在法官史渊的倾心调解下,妹妹申请撤诉,兄妹和好如初。
土地流转费引发纠纷
妹妹将哥哥诉至法院
“这钱你凭什么一个人拿?地是爸留下来的,也有我一份!”张小芸站在田埂上,声音发颤。
“什么叫‘我一个人拿’?租的是我的土地,流转合同是我签的,钱自然该归我。你之前又没过问,现在倒来要钱?”张大山挥着手里的纸张,脸色铁青。
“我没过问?那是因为我一直信任你!可你呢?还把我当成妹妹吗?”
“一码归一码,你别说那些没用的!”
在垫江县普顺镇东风村的一块土地旁,张大山和张小芸两兄妹正在为一笔土地流转费争执不休。
十年前,兄妹俩因土地归属问题发生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从此产生隔阂。如今,张小芸又因土地流转费的归属问题诉至垫江县法院。
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取证
为案件的调解带来转机
看着起诉的材料,承办法官史渊陷入了沉思,她敏锐地察觉到这起案件并非诉状反映出来的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找到双方多年的症结所在,才能有效化解双方的矛盾,修复亲情。
为了更好地查明案件事实,法官通知了双方当事人,并联系了当地镇政府、村社干部一同前往争议土地现场进行查看。
今年8月,史渊第一次来到现场,发现案涉土地的界限因流转他人使用多年而模糊,兄妹二人对各自的土地界限均无法进行准确指认,且到场的村社干部都是新任干部,对当初的情况也知之甚少,这让案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变得异常困难。烈日当空,在田间的史渊和书记员汗流浃背,但她们仍然专注地查看着田地位置、翻找档案里的证据材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史法官,天气太热了,要不改天再来?”张大山看着汗流浃背的法官劝道。
“没关系,把你们的事情了解清楚最要紧,”法官问道,“你父亲过世分地时有哪些人清楚情况呢?”
“当时的老队长很清楚。”
“老队长能联系到吗?”
“能联系到,不过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前段时间听说他生病了,不知道现在身体怎么样。”
“那马上联系老队长,看看他的身体状况。”
接通了老队长的电话,老队长非常支持工作,说他那里还保存着当年的资料。
第二天一早,法官便来到了争议土地现场。当事人、村社干部也都到达了现场。老队长也带来了泛黄的材料,他边翻看材料,边讲述着原、被告兄妹二人成长的故事。这看似与案件无关的拉家常,却给调解工作带来了转机。
改变调解策略拉家常
兄妹握手言和续亲情
通过两次现场走访,法官捕捉到一个矛盾的细节:每当谈及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时,张小芸并未表现出太多关切,却总在不经意间将话题转向哥哥的态度,言语中透露出对哥哥的不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她在提及张大山时始终称呼“我哥哥”——这一下意识的尊称,恰恰流露出她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对兄长的敬重与亲情。加上老队长讲述的往事,法官意识到,这起表面上的土地纠纷,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家庭矛盾。于是,她决定改变调解策略,和兄妹二人聊起了家常。
“还记得小时候,你们一起在这块地里帮父母干活的情景吗?”法官的话勾起了兄妹俩的回忆。
聊着聊着,兄妹俩的语气渐渐缓和下来。法官趁势引导:“你们感情原来这么好,为什么现在会为这点钱闹成这样呢?”
这一问,仿佛触动了张小芸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史法官,我不是真要争这块地,我就是气不过!以前哥哥对我多好,但现在……”
至此,心结终于打开。原来,这场纠纷不过是张小芸渴望兄长关怀的一种方式。
“大山啊,你知不知道,你妹妹不是真为了那几百块的流转费,而是想看你作为哥哥的态度,是不是还顾念着兄妹情呀。”史渊语重心长地说。
张大山愣住了,看着低声哭泣的妹妹,终于恍然大悟:“小妹,这些年是我不好。”
“一家人生来就是最亲的人,哪真有隔夜仇呢?”史渊一边劝解,一边讲起之前调解过的家庭纠纷案例。兄妹二人渐渐平静下来,最终同意协商解决。
次日,史渊就收到了张小芸交来的撤诉申请书,申请书上写着“为缓和兄妹矛盾,自行协商处理,申请撤回本案诉讼”。最终,这起纠纷以张小芸主动撤诉画上温情的句号。
“每个案件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和真实的感情,”史渊说,“作为基层法官,我们不仅要明断是非,更要修复亲情。”在基层,像这样的纠纷并不少见,但它们往往最难判决——因为法官要断的不仅是财产的归属,更是难以厘清的感情账。而这,也正是法官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倾听、调解、奔波的意义所在。
通讯员 刘 洋 记者 杨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