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嘴溪河变清了,养殖场也不再违规排污,还在清理干净的蓄粪池及周边种了栝楼、南瓜和汉菜,既能净化环境,又能喂养牲畜。检察官,你们看……”8月13日,检察官来到河嘴溪回访时,当地村支书指着盛开的栝楼花介绍道。河嘴溪的蜕变,不仅守住了生态底线,也为当地企业探索绿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2月,潼南区检察院接到群众举报,反映辖区内某养殖场将粪污水直接排放到河嘴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经检察官多次实地勘查和走访村民查明,该养殖场在租赁的土地上违规修建了两口露天蓄粪池,既未做防渗漏处理,又因池体靠近崖壁一侧存在破损缺口,导致粪污长期经缺口直接排入河嘴溪。“特别是下雨天,粪水翻涌,恶臭难闻,整条河都变成了黑褐色。”村民向检察官描述道。
2月28日,潼南区检察院立案后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职责,同时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职责。
在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协同指导和督促下,养殖场完成了整改——蓄粪池进行清理后做复垦处理、粪污溢流的沟渠河道被清理干净、超量的还土还田粪污进行了深耕处理……
河嘴溪重现碧波,但养殖场的发展困境仍未消除。企业负责人向检察官坦言,粪污消纳不足始终制约着企业发展。据了解,该养殖场两年前已升级改造了化粪池、沼液储存池等环保设施,但仍无法满足粪污消纳需求;加上原有的粪污消纳协议到期终止,企业面临极大的环保压力。希望能借这次机会彻底解决粪污消纳这个老大难问题。
为此,潼南区检察院联合区农业农村委、村委会召开座谈会。会上,与会人员围绕企业绿色发展等议题,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于是,“种养结合”解决方案在相关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孕育而生。养殖场与两家经果种植企业分别签订了《消纳土地协议》。根据协议,两家企业共提供615亩的果园、菜地消纳养殖粪污,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
“该案探索出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承办检察官表示。据悉,整改后的养殖场通过污罐车转运、台账管理等规范化操作,形成“养殖——消纳——种植”的绿色循环模式。
通讯员 包梦玲 记者 舒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