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新
毗邻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的龙门浩老街,如今成为网红打卡之地。几坡石梯上路,“这很重庆”四个大字,书写在一栋房屋的砖墙上,红白相间,耀眼醒目。这很重庆,什么意思?我想无非就是山城特色。龙门浩老街起步长江,依山而建,不就是典型的山城代表吗?她是母城的缩影。沧桑的岁月,皱褶在每一步台阶、每一片瓦砾、每一张风雨剥蚀的老脸中。
顺着蜿蜒起伏的石梯走进老街,一路墙壁上新旧图片的对照,龙门浩今非昔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老街的记忆依然如昨,尘封在山城人心中。坐在米市街中的黄葛树下小憩,一位年逾半百的汉子手舞足蹈,指指点点自己出生的地方,他是那样地兴奋、自豪。兴奋,源于曾经的老街是儿时天真烂漫的家园;骄傲,因为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身边。一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被打造成享誉四方的旅游胜地。
记得上世纪我到重庆主城出差,去龙门浩看望舅舅,他家就住在下浩里。舅舅是教师,学校分配的是一间瓦屋平房,形象很古老。那是我第一次到龙门浩,舅舅坐在屋里看书,知道我专程来看望,非常高兴,中午时分拿着一瓶老白干,请我在老街的一家饭馆小酌,舅侄二人谈笑风生欢聚一堂,至今记忆犹新。
时过境迁,今日有幸再次踏上这片热土,虽然人是物非,当年情景历历在目。路过米市街巧遇“下浩六哥”,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下浩六哥祖籍湖北黄陂,抗战时父亲离乡背井落户重庆,在龙门浩安身立命,结识武昌中华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校长陈时,同为天涯沦落人,又同为湖北黄陂家乡人,于是相互照应,六哥父亲将房屋提供学校为办公场所,许多有识之士在这里“传道受业解惑”,迄今老屋保持原貌。下浩六哥喜欢作诗,以诗歌抒写情感,怀念老街想念父母。他用粉笔在老屋的墙壁上书写诗歌,成为一道风景,来往旅客驻足品鉴、合影留念。由于风吹雨打,粉笔字经不住岁月考验,文旅部门为粉笔字加上保护色,将富有特色的诗歌做成金属灯箱,游人可以在夜色中阅读。其中,下浩六哥《老街》这首诗,不妨摘录于后:在你眼里/老街是一道风景/在我眼里/老街是一块伤疤/你常常去欣赏老街/我常常去抚摸老街/欣赏抚摸里/老街没忍住/偷偷哭了。这首诗被保存在老屋墙壁上,触景生情眼前老屋,回顾百年岁月老街,让人感动泪目……
上了年纪的人都是从老屋老街里走出来的,现在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但不忘老屋,曾经生我养我的沃土;不忘老街,曾经朝朝暮暮来回奔波的道路。因为老街因为老屋、因为诗歌因为文字,我与下浩六哥互为微信、成为朋友。网络上有首歌叫《老街》,歌词:老街那个老/老街那个长/长长的老街明清着装/老街那个长/老街那个靓/靓靓的老街岁月流芳……唱着这首歌,仿佛看到老屋旁遮阴避日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黄葛树;想到老街,仿佛听到了夜幕下蟋蟀弹琴青蛙呱呱的演奏声;说到老街,一定摆谈当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那些几天几夜道不清讲不完的里巷故事……
今天在下浩里的旅行中,既看到她的现代元素,也保留着旧时的模样。处处见着的黄葛树,墙缝里蓬勃葳蕤的蕨类植物,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梯坎,石板路;青瓦房,雕花窗;苔痕阶上绿,草色入帘青……雾都周末、茶色酒吧、发呆小屋、书香楼阁……老街真的那个老,老街也真的那个靓!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