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秋收

  ◎ 苑广阔

  秋气初至,乡间的风便不同了。先是悄悄地从山坳里溜下来,掠过稻田,拂过树梢,最后停在老屋的瓦楞上,发出轻微的呜咽。这时节,花生和红薯还在地里养着精神,等待一场盛大的收获。然而在这之前,却另有一番小小热闹,乡人谓之“收小秋”,当然也有人叫作“小秋收”,反正都是一个意思。

  所谓小秋收,收的是那些算不得主粮的杂粮。高粱、谷子、芝麻、绿豆、红豆之类,零零星星地点缀在田埂地头,或占据着巴掌大的边角地块。它们不像花生红薯那般被郑重其事地对待,却也未曾被轻慢半分。农人对于土地所出,向来是珍而重之的。

  清晨的露水还缀在草叶上,乡亲们便三三两两地下地了。镰刀磨得雪亮,在初升的日光下闪动着寒芒。最先收割的是高粱,那挺拔的秸秆已然泛红,穗子沉甸甸地垂着,像是谦逊的智者。镰刀过处,高粱应声而倒,被整齐地码放在田垄上。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拾掇着遗落的穗头,偶尔惊起一只蚂蚱,便欢叫着追去,又被大人的笑骂声唤回。

  谷子则是另一番景象。金黄的穗子密密地挤作一团,在秋风中泛起涟漪。用手一捋,饱满的谷粒便簌簌落入掌心,带着阳光的温度。这些谷子日后碾成小米,熬成粥,金黄黏稠,最能抚慰农人的肠胃。

  最需耐心的当数芝麻。农人用布单铺在植株下方,小心翼翼地割下荚果,轻轻敲打,黑亮的芝麻便噼里啪啦地落在布上,溅起淡淡的尘烟。那香气很是特别,不是扑鼻的浓香,而是若有若无地萦绕在鼻尖,待要细嗅时却又遁去,只留余韵在空气中荡漾。

  绿豆红豆则藏在绿叶之下,需得拨开叶子方能得见。豆荚鼓胀,透露着成熟的讯息。手指一掐,豆荚应声而裂,滚出圆润的豆子,碧绿如翡翠,赤红如珊瑚。捡拾豆荚是女人的活计,她们蹲在地里,手指翻飞间,腰间的布袋渐渐隆起。

  这些小秋收的作物,从来算不得主角,却自有一番天地。它们不必占用整块的良田,只在边角隙地生长,却回报以丰硕。收获它们也不似秋收那般需要全家老少齐上阵,多是三五个乡邻相约,今日帮你家,明日帮我家,说说笑笑间就把活计做了。休息时,大家坐在田埂上,分享带来的茶水干粮,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估算着正式秋收的日子。

  当夕阳西下,农人们扛着收获的杂粮走在归家的路上,身影被拉得老长。袋子里的高粱泛着红晕,谷子闪着金光,芝麻散发着幽香,豆子则在袋中轻轻碰撞,奏出细碎的乐章。炊烟从各家屋顶升起,空气中飘荡着晚饭的香气。

  小秋收之后,真正的秋收便要来了。但乡亲们并不急于迎接那场盛事,而是先享受着这些小收获带来的喜悦。当晚,必有一户人家会煮上一锅新收的小米粥,炒一盘刚打的芝麻,饭桌上,大家品尝着这最初的秋味,谈论着过往的岁月,展望着未来的光景。

  这些小秋收的作物,算不得主粮,却让生活多了滋味;算不得正戏,却为秋收奏响了序曲。它们的存在,恰如乡间生活本身,不必轰轰烈烈,却在细微处见真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小秋收,便是大地在盛大丰收之前,轻轻吐出的一口余韵。

  (作者作品散见《光明日报》等报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天平专刊
   第04版:检察专刊
   第05版:公安专刊
   第06版:公安专刊
   第07版:公安专刊
   第08版:最前沿
   第09版:深关注
   第10版:深关注
   第11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12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13版:案侦录
   第14版:理论窗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讲台上的光痕
秋水不抱岸
黑山美食
雪山玫瑰
小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