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颂扬)9月5日,南川区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制定的《关于在行政诉讼中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行民一并审理工作机制”)建设实施情况。
工伤认定牵出四案
“合并审理”实质解纷
2024年4月,甘某与妻子刘某某在完成某隧道施工任务后,驾驶摩托车返程途中发生意外受伤。两人以甲公司为用人单位,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并获支持。但甲公司不服,以案涉工程施工劳务已被分包给了乙公司为由,向南川区法院提起两案行政诉讼,要求撤销两份工伤认定决定。
被诉工伤认定决定作出并经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程序后,刘某与甘某也向某区法院提起两案民事诉讼,要求判决甲公司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一时间,同一事实分别引发行政、民事4个诉讼案件,若按原有审判模式分别审理,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因不同审判组织认识不一导致裁判发生冲突,加剧当事人诉累。
南川区法院在行政诉讼立案后,主动向当事人释明并引导其申请启动“行民一并审理”机制。经报请市三中法院指定管辖,该案所涉民事纠纷与行政争议被合并审理,乙公司也被追加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最终,在行政与民事法官共同组成的合议庭多轮协调下,几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目前,两起行政案件已经撤诉,两起民事调解协议已履行完毕,四案实质争议成功化解。
减轻群众诉累
预防裁判冲突
该案例也是南川区法院创新推行“行民一并审理工作机制”后的首个典型案件。
“‘行民一并审理工作机制’旨在系统解决行政与民事关联案件‘分案审理’导致的程序空转、裁判冲突、效率低下和群众诉累等问题。”据该院行政审判庭庭长秦伟介绍,在行政案件集中管辖实践中,涉及行政许可、登记、征收、征用及行政裁决的行政诉讼常伴生基础民事争议(如合同效力、物权归属),传统分案审理模式导致当事人“多头诉讼”、裁判尺度不一、“程序空转”。
基于此,南川区法院结合辖区案件特点,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责成行政审判庭牵头,会同民事审判庭、立案庭等部门,制定了“行民一并审理工作机制”。该机制其核心在于构建以行民争议实质关联性为基础的一体化审理体系,适用于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或紧密逻辑关联的案件,体现了“以审判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法治理念。
“行民一并审理工作机制”如何通过四大创新构建高效协同审理体系?据秦伟介绍,在程序整合与管辖优化方面,该机制确立“分别立案、统一分案”流程。立案时主动释明并案权利,符合条件的关联民事案件(单独编号)与行政案件统一分至行政庭审理。非本院管辖民事案件,通过报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解决,避免拖延。
同时,针对专业协同与审理序位,机制明确由行政审判法官、民事审判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确立“基础争议优先审理”原则,庭前明确“先民后行”或“先行后民”审理顺序。
此外,在裁判协同与效力衔接方面,机制要求行民争议“同时裁判、分别成文”,裁判文书统一标注“行民并案”标识,并通过事实互认条款实现逻辑关联。通过“可单独或并案上诉”的上诉机制与“标识关联+再审兜底”闭环规则,防范裁判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该机制提出将“实质化解优先”“程序合并、实体分离”“流程优化”“权责一致”四大原则贯穿审理全过程,确保提升诉讼效率、实质解决争议。
“‘行民一并审理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化解决基础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的交叉缠绕,为提升执法精准度、促进争议源头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支撑。”据南川区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机制于今年5月6日正式实施,3个多月来已初见成效,共受理并案案件4件,结案率100%。
当天,南川区法院还同步发布了《南川区人民法院2024年行政审判司法审查情况报告》(以下简称《行政审判白皮书》)。《行政审判白皮书》显示,2021年至2024年,南川区法院共受理行政诉讼案件1192件,每年分别为182件、258件、240件、246件、266件,案件数量呈“先减后增”的发展趋势,总体数量基本维持在250件上下。其中,集中管辖地区的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败诉率降至6.28%,但劳动社保、城乡建设、土地征迁等领域的法律适用、程序规范问题仍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