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学生

  ◎ 欧诗云

  当老师的总喜欢让学生写《我的老师》,似乎是讲台上心照不宣的“爱好”。今天,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作文——《我的学生》。这并非为回望赞许,更多是在岁月长河的岸边,打捞那些被流水带走的星光。

  初登讲台的光景,恍如昨日又似隔世。十年小学教师生涯,七个毕业班,近五百张稚气未脱的脸庞,像一本厚重却蒙尘的相册,许多页码已模糊不清。离开讲台三十余载,该重逢的早已重逢,余下的也散入了人海。

  她,是我教得最早却“重逢”得最晚的学生。前不久,我的短文《哥哥是个好人》在网络间流转,竟如一枚时光的信标,引她寻来。通过友人、电话、微信,跨越了四十载光阴的沟壑,我们重新连接。

  “欧老师好,我是您的学生。”为了确认这并非虚言,她发来泛黄的毕业照和一本小学日记。照片上,第一眼找到了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浓密的我,还有许久不见的同事,但那一群小小的身影难以一一指认。日记本里,字迹清秀工整:“欧老师规定,我们每节课必须举两次手。”读罢不禁莞尔,原来“形式主义”的种子,那么早就播下了。她说:“当年您捧着我的作文本,在教室里踱步朗读,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和幸福。”这些字句像一把钥匙,瞬间旋开了记忆深处锈蚀的门锁。照片第一排,那个微低着头、眉目清秀、神情略带腼腆的女孩,面容渐渐清晰起来——是她了。

  她报出几个名字:贺良彬、游礼君、何剑秋……这些音节像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我记忆的水面漾开一圈圈清晰的涟漪。她说一直珍藏着我写给她的一封信,可惜在数次搬迁中遗失了,言语间满是遗憾。那时每年春节,我回乡下过年,便给学生们布置一项特别的寒假作业:写一封信,通过邮局寄到我老家。我会挑选一些回信,或给佼佼者以勉励,或给需要者以慰藉。未承想,那年小学毕业考试多了一个应用文题目,赫然是“写信封”!考试结束,孩子们雀跃着围拢来:“欧老师,您预测太准了!”

  四十年辗转,走下讲台,在检察、政法、司法行政的田野上耕耘多年,现已解甲归闲,安享天伦。当年的学生,正值人生的盛年。而她,已成为家乡颇有名气的作家,散文、诗歌、小说……在报刊杂志上累积了逾两百万字。前些日子,收到她的新作《岁月温暖》。翻开扉页,近照上的她,眉眼间的清秀依稀可辨,却沉淀了岁月赋予的沉静与成熟。

  细细品读书中的篇章,仿佛跟随她的目光,重新凝视这个世界。她的眼,是滤尽杂质的清泉——能从父母琐碎的争执里,滤出相守的暖意;在村民老周布满荆棘的外表下,触到内里的柔软;于三姨跌宕悲辛的命运中,照见那份令人心折的通透与坚韧。她的眼,亦是拾珍者的灯盏——九块钱车票能抵达的村庄、十二湾的旧事、银河桥下的足迹、少华先生的身影、福德铺的烟火……凡她行过、见过、思过的,都化作笔端流淌的故事,带着土地的体温与人性的微光。或许,在未来的某一页里,你我的影子也会悄然浮现。

  掩卷,再看扉页上那双沉静的眼。她的文字已化作穿越时光的舟楫,载着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带着她半生的阅历与感悟,稳稳地停泊在我的案头。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又是一年教师节,为师者最大的欣慰莫过于此,当年无意间撒下的星火,竟在迢迢岁月之外,燃成了温暖他人的光。

  写完这篇作文,我们尚未谋面,但我们已经相逢。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区司法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外一首)
~~~
~~~(外三首)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深关注
   第04版:天平专刊
   第05版:公安专刊
   第06版:公安专刊
   第07版:公安专刊
   第08版:深度访谈
   第09版:法规解读
   第10版:橄榄绿
   第11版:检察专刊
   第12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13版:微服务
   第14版:理论窗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我的学生
都市搬家
躲在父亲的影子里
落 日
枝头笑靥
夏 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