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 卓
1924年6月,英国珠峰登山队向珠峰进发,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在通往峰顶途中失踪,他们是否成功登顶,成为登山界的一大谜团。马洛里身后留下了一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激励着一代代登山爱好者前赴后继征服一座座高峰。
山上有什么?为什么要登山?登山收获了什么?“因为山在那里”,这句话成了登山者面对这些问题的诗意或者禅意的回答。在征服一座座高峰的征途上,这些高峰的历史被人类改写,也有无数人的人生被这些高峰改写——成功登顶的人,被镜头定格,拥有一生的高光时刻;风险如影随形,倒在征途上的人,随时可能被雪藏,留下虽败犹荣、撼动人心的叙事。
山高人为峰!登山者,不管成功与否,给我们昭示的,都是勇往直前、勇攀高峰、积极进取、敢为人先、万死不辞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彰显的都是敢于探索未知的开拓、开创精神——这是风霜冰雪与一切的意外风险所阻挡不了的,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个目标并逐个实现,这样的挑战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登山,是人生旅途上的一种体验方式。也如人生追求,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生际遇,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唐代诗人王维隐居在辋川,那里有一个湖名叫欹湖,湖的南面有一座小山名叫南垞,北面有一座山名叫北垞。有一天,他驾舟从南垞出发,想去看湖对岸的迷雾之中到底是什么。小船到了湖中央,他却决定停下来,让对岸留在对岸,让未知留在未知,对岸的人没有机会认识就不去认识了。
这首题为《南垞》的诗出自《辋川集》。最初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那是二十多年前,二十多岁的我刚工作几年,当时我很是不解,都近在咫尺了,为何戛然而止?上岸也不是什么难事,为何不去看看?
二十多年后,再读到这首诗,我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不甘者”的释怀。难道,这是诗人在给自己的人生留白——追求并实现理想固然激荡人心,决定不去实现那些触手可及的理想则需要更大的智慧,那是人生旅途上更高形式的自由。一个人能够正视自己的欲望,更需要接受遗憾的心态和能力。
对于人生的至高境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能够登上高峰的人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却能接受自己的“平庸”,一辈子都没有打算、也没有攀登过一座像样的“高山”,自然没有机会体验到“一览众山小”的愉悦,也没有高光时刻的狂喜与激动的泪水。其实,这样的“平庸”,是绝大多数人的常态——但,一点不会妨碍大家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度过一生。
“启蒙教材”《三字经》被很多人传诵,里面有这么一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句话说的是苏轼、苏辙的父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苏洵,他二十七岁了,才开始发奋读书。从来没有“最晚的开始”,他是大器晚成的杰出代表。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个没有进士身份的人,他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宋仁宗邀请他再考,他却决定不再考试。他能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显然不是因为培养了两个十分优秀的儿子同时考中进士。当时的文坛巨匠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文才,认为他的政论文章可与贾谊媲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文章,其文名因而大盛。但,他不擅于应试,也不因为应试而改变自己的文风。如今看来,如果他也为了追求功名,潜心主攻诗词歌赋而力求考中进士,按照主流文人的“人生剧本”,在官场走向人生的巅峰,也许唐宋八大家里就没有他的大名了。
人生苦短,但不必慌张。一个人要追求到什么程度,说到底是要学会与自己相处——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不与自己过不去。成功与平庸都是相对而言的——追求无止境,但也乐于接受一个“平庸”的自己。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