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鑫
司法实践中,由于对涉外刑事翻译的规定较少、涉外刑事案件具有地域性、零散性等特点,翻译人员参与涉外刑事诉讼的做法各地差异较大,亟需加强研究,完善和规范涉外翻译工作。
检视涉外刑事翻译现状,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明确提供涉外翻译的事项不清,对翻译人员资质的要求不高,翻译人员参与刑事诉讼的程序不明,翻译质量监管和权利救济不足。涉外刑事翻译作为涉外刑事诉讼的基础性制度和工作需进一步予以规范。
完善涉外刑事翻译法律法规。以刑事诉讼法修订为契机,加强涉外刑事翻译的立法工作,对提供涉外刑事翻译的范围、基本要求、翻译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监督和救济等作出原则性规定,为涉外刑事翻译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细化涉外刑事翻译工作流程。涉外刑事翻译涉及刑事诉讼全过程,法检公司应统一标准,制定操作性强的规范流程,对刑事诉讼翻译范围、聘请翻译程序、翻译人员资质、翻译要求、翻译人员的权利义务、翻译工作的监督审查、救济保障、境外证据翻译等实际办案中需要明确的内容进行细化。
明确涉外刑事翻译质量标准。目前,已有三部翻译服务推荐性国家标准,中国译协还组织制定了《司法翻译服务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可以在涉外刑事翻译相关规定中明确适用的标准,如此,推荐性标准将会成为规范性文件的一部分,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或者通过签订翻译服务合同,在具体合同中约定或者履行过程中执行上述标准。
加强涉外刑事翻译质效监管。明确办案人员对涉外翻译工作的监督审查责任,必要时可进行专家复审或者采取双译方式。建立翻译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制度,以便于事后审查和校准。完善对违法翻译人员的责任追究方式,根据不同情形和程度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或者刑事责任。对确因翻译问题造成被追诉外国人权益受到侵害的,应及时予以纠正。
增强涉外刑事翻译技术赋能。建立全国涉外刑事翻译人才库、涉外刑事法律资料库和涉外刑事文书案例库,并运用人工智能模型开发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协助和核对翻译质量,弥补翻译能力不足现实,提高涉外刑事翻译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