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佳晶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民众的法律意识随之增强,案件量的海量激增使得诉讼费管理的数字化成为必然。诉讼退费作为司法制度重要部分,正从“附属程序”向“独立价值”转变,其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流程优化,更是司法文明进步体现。数字技术嵌入解决了司法资源矛盾,重构了“权利——权力”互动模式。智慧法院建设中,传统退费模式因流程繁琐等问题与智慧法院要求矛盾,以数字化思维重构退费管理体系,是破解“退费难”、完善司法服务闭环的必然选择。本文剖析现状困境,构建智能退费系统路径,为智慧法院建设提供“退费样本”。
价值重构:
诉讼退费管理数字化的必然逻辑
随着信息技术与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度融合,智慧法院建设成为司法现代化核心战略,诉讼退费管理数字化转型作为关键环节,既顺应技术与司法融合趋势,又回应群众高效司法需求。传统退费流程因纸质申请、人工审批等环节存在周期冗长、效率低下等问题,而数字化模式通过在线平台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当事人可线上提交申请,系统自动核验信息并对接财政、银行系统。如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银直联”机制,2023年上半年完成1.2万笔自动退费,平均到账1.8天,大幅压缩周期。同时,数字化管理通过全流程留痕与实时进度推送,打破信息壁垒。如“广州微法院”小程序实现退费全流程可视化,提升当事人司法体验。此外,数字化系统借助智能核验、电子签章等技术,将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财务差错率从3.2%降至0.17%,筑牢资金安全防线。更重要的是,其与审判系统衔接形成在线闭环,实现“无感退费”,退费数据融入司法大数据分析,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供给”转变,成为智慧法院建设中司法服务范式重构的重要实践,切实将司法为民落于细节。
现实桎梏:
诉讼退费流程的现状问题
当前,诉讼退费流程在实践中面临多重结构性困境。胜诉退费需历经法官确认、部门审批、财务复核等多层繁琐环节,当事人需提交裁判文书、缴费凭证等多项材料,流程碎片化导致办理周期超限,部分法院虽建立退费机制但实操中审批链条冗长、跨部门衔接低效;不同地区法院对退费范围、标准和时效的执行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法院扣除“成本费”或拖延启动退费程序,导致同类案件退费结果不一,削弱司法公信力;法院内部系统信息壁垒突出,财务部门需人工二次录入数据,线上服务缺位使当事人无法查询进度,且退费无法原路退回,增加操作风险,系统缺乏数据分析功能难以支撑流程优化;此外,退费争议缺乏专门解决机构,监督体系薄弱,跨部门协作低效,财务人员履职风险高,导致退费流程易停滞,制约司法效能。
路径创新:
基于智慧法院的退费系统构建
为破解上述问题,基于智慧法院的智能退费系统构建需从多维度推进。搭建“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整合内部系统与外部资源,实现退费申请、审核、追踪全流程在线化,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智慧退费”平台将办理时长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当事人线下跑动减少90%,并通过法银直联支持多元支付与电子票据;借助AI+RPA技术再造流程,利用OCR识别解析材料,自动提取数据与审判系统比对,内嵌智能合规引擎筛查风险,实现从人工审核到智能核验的转变;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统一规范,确立申请条件、材料、时限等“五统一”标准,河南省郸城县法院将规范嵌入系统,案件生效自动触发退费提醒,当事人可线上确认,提升执行效率;通过司法区块链技术对接银行系统构建法银直联协同体系,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案例中56万元退付仅耗时11分钟,双方建立“双中台”监督机制,将资金错退率降至0.01%,确保交易可追溯。
诉讼退费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本质是司法服务从“传统粗放”向“智能精准”的范式革新。当AI完成材料核验、区块链保障交易安全、“一网通办”实现“最多跑一次”,司法为民的理念便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技术细节。未来,随着司法大数据与智能合约的深度融合,退费管理或将向“预判式服务”进化,让“胜诉即退费”从愿景变为现实。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平衡技术效能与司法规律,以数字化手段夯实公平正义的底线,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更具质感的数字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