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唐孝忠)近日,在潼南区柏梓镇一个乡村小院里,潼南区法院依托“孝法潼行”司法护老品牌,巡回审理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案件办理过程中,《家庭赡养指导令》成为化解矛盾、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关键举措,展现了“法律温情+治理效能”的双重价值。
庭前指导:
刚柔并济唤亲情
耄耋之年的杨某因一场疾病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4名子女却以各种理由推诿履行赡养义务,致使杨某陷入无人照料的境地。老人一气之下将4名子女告上法庭。
开庭前,潼南区法院向涉诉子女送达了《家庭赡养指导令》,并联合镇政法干部、民政工作人员及村干部组成“指导专班”,以“法律指引+情感疏导”为工作主线,对被告开展递进式的赡养指导。
指导过程中,该院法官逐条解读了民法典中关于履行赡养义务的条款,深入分析赡养缺位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同时以“家风传承”为切入点,通过传统孝道文化宣讲,唤醒子女内心的孝亲意识。原本态度抵触的子女们,在指导专班刚柔并济的赡养指导下,逐渐认识到赡养责任的法律强制性与伦理正当性,家庭关系的“坚冰”逐渐消融。
在持续3轮的面对面调解中,指导专班推动原、被告在庭前达成精细化赡养协议,明确了子女轮流照料周期、医疗费分摊比例等具体事项。原本剑拔弩张的现场转变为子女向父亲主动致歉的和解现场,实现了矛盾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的前置化解。
品牌赋能:
构建治理新格局
《家庭赡养指导令》是人民法院在处理赡养纠纷案件时,针对那些未依法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所发出的一种法律文书,目的在于责令子女接受指导,督促子女全面履行赡养义务。
潼南区法院创新“孝法潼行”司法护老品牌,将家庭赡养指导令作为“前端治理阀门”,与庭前和解机制紧密结合,将司法干预端口前移,有效减少诉讼对抗对亲情的伤害,构建起“预防——调解——审判——普法”全链条司法护老服务体系。同时借助家风文化浸润治理,通过巡回审判“活态普法”,推动“孝老爱亲”从传统美德升华为法治共识。2024年以来,辖区赡养纠纷案件同比下降29%,实现从“个案解纷”到“区域治理”的跨越。
下一步,潼南区法院将持续深化“孝法潼行”司法护老品牌,以5G“车载便民法庭”为流动法治阵地,不断探索家庭赡养指导令的优化运用,将老年人权益保护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法治动力,切实守护老年人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