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找到了!老人在山沟沟里!”随着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定格,涪陵区公安局警航飞控中心的队员们终于松了口气。7月29日至8月3日,涪陵警方完成3次黑夜救援。从高温环境中深山搜救走失老人,到高空喊话劝回负气女孩,再到空地协同找回失联婆婆,涪陵警方以“空中鹰眼”的精准、空地协调的配合、“连夜作战”的坚韧,在云端之上筑起一道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科技防线”。
灵活操作找到生命信号
7月29日18时许,有村民报警称,81岁的伯母当天11时出门后一直未回家,且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请求民警帮助寻找。接警后,110接警中心立即指派焦石派出所赶往现场开展寻找。老人的家地处焦石镇与罗云镇接壤的连绵大山里,周围树木茂密,民警联合村民对周围山林进行搜寻后无果,警航飞控中心立即前往协助搜救。
警航队员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附近几公里范围内的区域进行全覆盖扫描,但由于干扰严重,首轮搜寻无果。
随即,民警和队员调整搜寻思路,召回并集中所有搜救人员以减少干扰,待气温稍稍降低后再进行二次搜寻。零时许,搜救队在离老人家直线距离100余米的一陡坡处,捕捉到一个热源——蜷缩的老人正依偎着陪伴她的狗。
“老人当时已中暑恍惚,若再不被找到,后果不堪设想。”参与救援的民警回忆,由于发现及时,老人得到有效救助。
空中喊话劝回负气女孩
7月31日22时许,焦石派出所接到一位家长报警,称14岁女儿小杨下午赌气离家,未带手机,去向不明。
经了解,小杨与父亲居住在场镇附近,当天因做错事被父亲责骂后负气离家,亲戚、同学等熟悉她的人均不知悉小杨的行踪。
民警查阅镇上的视频监控后未发现其踪迹,推断小杨应该未离开当地,于是发动亲属和村民开展寻找。不一会,20余人、4辆摩托车组成搜寻队,手持手电分头开始排查。一名路人称刚刚看见一位女孩朝山里走去。随即,民警组织对该片山林进行搜寻,但依旧无果。
“山里有水塘、虫蛇,危险多……”警航队员携带搭载探照灯和喊话器的无人机火速赶到。“小杨,小杨,大家都很担心你,家人和民警都在找你,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解决……”高空劝导的话语打破了夏夜的平静。
零时56分,小杨父亲突然来电:“孩子回家了!她说听到了天上的声音,便主动回来了。”民警马上奔赴小杨的家中,在确认小杨平安无事后,分别给父女俩进行了思想开导。小杨哭着说:“看到天上的光,听到警察叔叔的喊话,我又害怕又感动,以后再也不任性了,会好好跟爸爸沟通。”
空地协同救助失联老人
8月2日23时许,蔺市街道一名85岁婆婆当晚与儿子一起收玉米后失联。
蔺市派出所民警连夜搜山无果,警航飞控中心于次日凌晨2时携带无人机驰援。队员通过红外热成像发现一处疑似热源,但由于此处高压线密集,无法进一步降低高度,通过探照灯确认,只得指引地面搜寻队前往核实。
地面队员赶到现场后,发现一把老人常用的扫帚,据此推断老人可能在此处停留。随即,便以此为中心对附近区域进行细致搜寻。
早晨6时许,终于在离家一两公里外的山沟里发现了老人。老人虽有擦伤,但意识清晰,身体无大碍。老人孙子感慨:“要不是警察找得快,我婆婆不晓得好久才能被找到。”
涪陵警方近年来以科技赋能搜救工作,以实践探索为民服务,充分发挥警航飞控中心自成立以来,形成具有涪陵辨识度的区县级公安机关警务航空综合服务能力,利用红外线、探照灯、高空喊话等功能,与传统的人力搜救形成“空地联动”协调机制,默默化身“空中鹰眼”在云端里守护着百姓安全。自2022年8月成立以来,累计救援走失老人、儿童及徒步穿越被困群众51人,将搜救时间从传统模式的持续数天缩短至5小时内。
通讯员 陈鸿羽 记者 饶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