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区法院民事审判二庭副庭长、法官朱晨君在商事审判的赛道上,以精湛业务为笔,以奋发锐气为墨,以昂扬朝气为光,写下对“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诠释。2025年上半年,他荣获铜梁区委、区政府授予的“铜梁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称号。
以学习为帆
在求知路途上筑牢底气
“疑难案件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朱晨君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当遇到复杂案情,他总像海绵吸水般汲取养分:翻遍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律适用解读,研读各级法院的实务文章,琢磨专家学者的深度论述,比对同类案件的裁判思路。
在他的案头,总有一本本亲手梳理的“裁判指南”——从概念解析到构成要件,从关联拓展到实务技巧,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藏着对法律的敬畏,更藏着对公正的追求。
办案之余,他是同事眼中的“提问能手”,总是追着资深法官探讨庭审技巧;他也是自我要求严苛的“复盘达人”,每次庭审结束都要反复琢磨。自2019年投身审判工作以来,1900余件民商事案件的历练,让他从青涩走向成熟。2023年,他撰写的裁判文书获评全市法院“优秀裁判文书”三等奖;同年,他撰写的一篇案例分析登上市高法院案例指导内刊;2024年,他参与撰写的《劳务派遣行业乱象频发亟需加强治理》获市高法院刊登——每一份成绩,都是他用“永远在路上”的学习态度,垒起的专业基石。
以攻坚为舵
在办理案件中淬炼锐气
“法官的天平,一头挑着法律条文,一头挑着万家灯火。”朱晨君始终坚信,公平正义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每一起案件中让当事人感受到的力量。
2023年,铜梁某购物中心陷入合同僵局,500余户商铺空置,商户焦虑、业主心急。朱晨君接手后,一次次梳理证据、一遍遍沟通调解,最终以精准裁判打破僵局,让沉寂的商铺重新焕发生机。2024年,他承办的“保交房”专项资金使用案,为房地产市场注入司法“稳压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这两起案件,都作为典型案例写入铜梁区法院年度工作报告,成为司法护航民生的生动注脚。
更令人称道的是劳务派遣合同系列案,政策减免的社保费该归谁?36家行政事业单位为此犯难,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连锁诉讼。朱晨君吃透政策精神,结合合同约定和行业特点,提炼出清晰的裁判规则,不仅为相关单位解了燃眉之急,更从源头避免了200余起潜在纠纷,让国家惠企政策稳稳落地,也为财政资金安全上了一道“法治锁”。
在他笔下,裁判文书从不只是冰冷的结论,更是充满温度的“法律说明书”——用通俗的语言释法说理,让当事人赢得明明白白、输得心服口服,这正是司法公信力最扎实的模样。
以热忱为舟
在温情服务里传递朝气
“法官不止于办案,更要走出法庭,走进群众心里。”朱晨君的脚步,从未局限于审判席上。
在蒋某某与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纠纷中,他得知蒋女士患病后行动不便、言语困难,立刻把法庭“搬”到了有无障碍通道的执行指挥中心,还特意允许家属陪同协助。一次次耐心沟通,最终促成保险公司兑付理赔金,蒋女士的家属送来锦旗,上面写有“尽职责心系百姓,共兴建和谐社会”的烫金大字,是对这份人文关怀的最好回应。
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小管家”,他总是在案件之外多走一步。发现企业交易中的风险点,他会及时推送“风险提示”,帮企业堵上制度漏洞;2024年,他在铜梁高新区管委会举行的专题会议上,为某工程建设的资金专款专用问题出谋划策,推动精密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顺利复工……
2025年,他带着对司法实践的思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修改建言献策;7月29日,他又循着“入企排队·服务预约”机制,把“法治大礼包”送到企业门口……从法庭到基层,从园区到企业,他用热忱点燃服务的火花。
在龙乡这片热土上,朱晨君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只有以“司法为民”酿成的一帧帧画面:是1900多份卷宗里,红笔圈点的较真;是啃“硬骨头”时,“不撒手”的倔强。他用每一次公正裁判、每一次耐心调解、每一次俯身服务,让当事人感受到法治的光芒。
记者 唐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