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贵枝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法治化进程也经历了从初期探索到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由粗放式管理向全面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重大转变。账务处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相继出台,这些法律法规制度既为医院财务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同时也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合法合规性不仅关系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患者的医疗权益和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因此,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法律规范,防范财务风险,已成为当前医疗行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常见法律风险
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已较为完善,但在实务操作中,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财务处理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体而言,部分医疗机构可能通过隐匿业务收入、虚增成本支出等不当会计处理,或通过调节会计科目、跨期确认收支等手段人为操纵财务报表,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实。此类行为违反了《政府会计制度》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将面临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预算管理风险。部分公立医院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管理牵头部门,在编制和执行预算时存在随意性,如将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等资金脱离预算管理,挪用专项资金、超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不经审批等,此类问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采购与合同管理风险。财务部门在采购及合同管理中未发挥监督职责,导致签订合同不规范、履行监管不到位,甚至部分医院在采购活动中存在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徇私舞弊等情况,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医院及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
资产管理不善风险。部分医院存在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资产登记不完整、处置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医疗设备、房产等国有资产流失。特别是一些高值医疗设备,因管理不善造成闲置浪费或提前报废,给医院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违反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
内部控制缺失风险。部分医院的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在业务执行中缺乏监管机制及技术防控手段,如不相容岗位未分离、业务审批流程覆盖不全或设计不合理等,容易滋生舞弊行为。
加强财务管理确保合法合规
公立医院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严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政府会计制度,提高核算质量和账务规范,确保所有收支纳入法定账簿,杜绝账外操作。准确全面地反映医院真实运营效率和风险状况,以便管理层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
财务部门的预算工作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统筹协调各科室落实预算管理要求,确保医院经济运营规范、透明、高效。科学编制年度预算,强化预算刚性约束,确保预算方案的可执行性,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对超预算支出进行严格审批和责任追究。
公立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药品、耗材时,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依法进行公开招标,财务部门应发挥风险防控和效益评估的双重监管职责,确保采购过程的公平、公正、透明。参与合同全流程管理,加强合同经济条款审核,防范财务风险。
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应遵循《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建立医院资产管理制度规范,通过强化监督机制和完善技术手段形成闭环,对固定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资产台账,定期盘点,确保账实相符,处置资产应进行技术鉴定和价值评估,严格执行审批流程,防范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完善内部控制流程是防范运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公立医院应严格遵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要求,从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协同推进内控体系建设。针对已识别的内控风险,财务部门需及时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具体而言,医院应当建立科学的岗位制衡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岗位分离、业务交叉审核等制度安排,同时加强对关键岗位的风险监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定期审计,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加强信息化建设,引入专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权限管理、操作留痕和数据分析等,不断提升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提高财务运营效率,从而有效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在当前医疗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防范各类法律风险,推动财务管理法治化、规范化。财务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加强法纪培训,增强法律意识,筑牢防范财务风险的思想防线。只有将法治思维融入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公立医院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行稳致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作者单位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