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宇新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重读苏辙的《上疏密韩太尉书》,而当年作者也正是一个19岁的青年。我感叹:后生可畏。无论是今天的青年或是古代的青年,他们身上都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当我把文章读完后,我在心里直呼:“这个青年不简单!”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作者于1057年考取进士后,写给韩太尉的一封信。韩太尉,即韩琦,当朝宰相,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苏辙写信的目的,表面上看是抒发对韩琦的敬仰之情,表示求见请教,实际上是希望在仕途上得到韩琦的提携和帮助。
我之所以认为苏辙不简单,是因为,作为一个19岁的青年人,其思想已经非常成熟了,年轻人的聪明智慧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
其一,思之至深,对文章和写作有深刻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在信中,他对文章的概念下了一个精准的定义:“文者气之所形”,即文章是作者精神气质的体现。不仅如此,对于如何写好文章,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他认为,文章是不可能只学文辞就能做好的,而人的精神气质却能通过修养而获得。他强调了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充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苏辙看来,读书固然重要,但生活阅历的增长是不可或缺的,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他把写作与修身联系起来,正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为本的理念,这是在继承中的创新,即守正创新。时至今日,我们谁都不会怀疑苏辙观点的正确性。
其二,少年老成,显示出少有的胆识和睿智。按常理,一个尚未踏入社会进入官场的年轻人对人情世故是知之不多的,尽管他在信中说自己:“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然而,却深知封建官场的“潜规则”——“大树底下好乘凉,朝廷有人好做官”。考取进士后,就直接给权贵写信,希望得到关照和提携。但在信中,他并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想法,而是“顾左右而言他”,采取旁敲侧击的方法,表明自己是出于仰慕之情,求见是“希望能目睹您的风采,聆听您的教导,以此来激励我自己”,从而实现“尽天下之大观”的目的。表现出十分谦虚谨慎的姿态,这样就避免了跑官要官之嫌,足见其聪明睿智。
其三,才华出众,显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按说,这种自荐信的写法,是先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比如理想、品行和才华,其次表白自己的仰慕之情,最后提出请求。可是,本文却独辟蹊径,把提高“我”的写作水平与修养自身联系起来,阐述了修身就需要阅历广博,见多识广,为此,就要游览名山大川,结交社会贤达。因此,谒见太尉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次,在表达自己对韩琦的仰慕之情时,盛赞韩琦“才略冠天下”,之后,连用三个排比句,用高山、大河、名人来映衬韩琦的高大形象——“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这样,仿佛在峭拔的群峰陪衬下,奇峰突兀参天,显得更加壮伟。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被选入了《古文观止》。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苏辙其人年少就表现出超人的才智,其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自然是实至名归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