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熙恩
端午的清晨,总是裹挟着独特的气息,像是时光深处飘来的一首古老歌谣,在岁月的长河里悠悠回荡。于我而言,端午是有味道的,那味道藏在粽叶的清香里,融在雄黄酒的辛辣中,映在五彩丝线的斑斓间,响在街头巷尾的喧闹声里,是为“端午四味”。
第一味,舌尖上的甜香。天还未全亮,厨房早已飘来糯米的软糯香气。邻里间常常聚在一起包粽子,木制案板上堆满了碧绿的粽叶,女人们一边说笑一边忙活,“你家今年包的五花肉真肥,肯定香!”“还是你调的豆沙甜,我家孩子就馋这口。”话语间,粽叶翻飞,祖母佝偻着背,将洗净的粽叶卷成小巧的漏斗状,熟练地铺上一层雪白的糯米,点缀上几颗饱满的红枣或是腌制入味的五花肉,再盖上一层糯米,轻轻压实,最后用棉线缠绕捆扎。动作行云流水,仿佛在编织一个个带着温度的梦。灶火熊熊燃烧,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泡,氤氲的热气中,粽叶的清香渐渐渗入糯米里。待粽子出锅,剥开墨绿的粽叶,晶莹的米粒泛着油光,咬上一口,软糯香甜在舌尖散开,甜粽的蜜枣甜得纯粹,咸粽的五花肉肥而不腻,那滋味,是童年最深刻的味觉记忆,也是端午最温暖的牵挂。
第二味,鼻尖萦绕的药香。端午时节,正值仲夏,蚊虫滋生,百毒齐出。老人们总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户户将艾草、菖蒲精心打理后挂在门前,仿佛筑起一道无形的防护墙。艾草散发着独特的草本香气,那味道浓郁而清新,带着大自然的野性与生机。清晨走过街巷,艾草在晨风里轻轻摇晃,香气便顺着窗棂、门缝钻进屋里,驱散了暑气与浊气。除了挂艾草,大人们还会用雄黄酒在孩童额头画“王”字,雄黄特有的辛辣气味,混合着酒的醇香,带着驱邪避凶的美好寓意。记忆里,那一抹淡淡的药香,是端午的守护,更是长辈们无声的关爱。
第三味,眼中的五彩斑斓。端午的街道像是打翻了的调色盘,处处洋溢着喜庆。戏台前,身着五彩戏服的演员们正在表演龙舟调,水袖翻飞间,红绸与金饰交相辉映;广场上,舞龙队伍穿梭游走,金色的龙身缀满彩色鳞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最让人欢喜的,是系在手腕上的五彩丝线,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在阳光下闪烁着绚丽的光芒。母亲总是在端午前一天,将五彩丝线仔细地搓成绳,系在我和弟弟的手腕上,叮嘱我们不要随意扯断,说是能祈福辟邪。那五彩丝线在手腕上晃啊晃,与我们奔跑玩耍的身影相映成趣。还有香囊,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装满了香草,挂在胸前,随风轻摆,既是漂亮的装饰,又能散发香气。街道上,到处都是穿着传统服饰的人们,孩童们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红的、黄的、绿的,色彩缤纷,为端午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这五彩斑斓的视觉盛宴,是端午最鲜活的模样。
第四味,市井里的喧闹。端午的街巷,比往日更添了几分热闹。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卖粽子嘞,豆沙粽、蛋黄肉粽!”带着方言的腔调在空气中回荡,那声音里满是对自家粽子的自信。卖五彩绳、香囊的摊位前,围满了挑选饰品的人们,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孩子们拿着糖画,举着小风车,嬉笑打闹着从人群中穿过,清脆的笑声如银铃般悦耳。转角处的民俗体验区,志愿者正拿着话筒,热情地向游客讲解端午习俗,孩子们好奇的提问声、家长们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不远处的露天舞台上,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正用现代音乐演绎端午主题歌曲,动感的节奏与传统歌词碰撞,引得路人纷纷驻足,随着旋律轻轻摇摆,鼓掌叫好。这些嘈杂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声响,汇聚成端午独特的市井乐章,奏响了平凡日子里的欢乐与温情。
端午四味,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瑰宝,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每当端午来临,那熟悉的味道、色彩与声音,总会勾起心底最温暖的回忆,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方心灵的净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