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楚寒)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以下简称检察一分院)、市林业局和西南大学共同在缙云山成立重庆首个生物多样性法治保护工作站。依托工作站,三方将启动缙云山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常态化协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共护植物种质基因库,持续推深做实缙云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缙云山保护区)横跨北碚、沙坪坝、璧山三区,面积6526公顷,森林覆盖率98.7%,植物种类达2000余种,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植物种质基因库。
2024年初,检察一分院启动辖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同年,该院办理了一起涉及缙云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推动了保护区内小蓬草、落葵薯、一年蓬等外来入侵物种全部除治并整改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办案过程中,该院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西南大学植物学和环境学专业的专家,以“公益诉讼技术官”身份全程协助办案,实地对缙云山保护区的外来入侵物种、保护植物、濒危植物、模式植物以及原始生境现状进行踏勘,并作出专业甄别和认定。
据悉,2024年以来,检察一分院统筹辖区两级院立案办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20件,发出检察建议17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1件。
“此次,我们与林业部门、高校在缙云山共同建立生物多样性法治保护工作站,将相互配合,协同建立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保护植物档案。”检察一分院检察四部负责人介绍,他们还将联合巡查办案,及时惩处危害生物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在公益诉讼办案中探索替代性生态修复方式;发布缙云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提升协作实效。
“遇到类似外来植物,不要被美丽‘外表’骗了,立即拔除,守护生物的多样性。”5月21日,在缙云山保护区脚下的北碚区澄江镇举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上,检察官与“益心为公”志愿者向群众进行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作为工作站的专家,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刘小刚向记者介绍,缙云山山脉作为主城区的绿色生态屏障,保护它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缙云山核心区大部分位于北碚区且靠近澄江镇,提高当地居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意义重大。”刘小刚提醒,居民游客在保护区内不要乱采乱挖和开展人为开发活动,尤其是对缙云山上的珍稀植物,保护好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