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嘉陵教育矫治所(以下简称嘉陵所)党委通过“加减乘除”工作法和“五型党委”建设,将党建“软实力”转化为教育矫治“硬成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连续14年实现安全“六无”,2024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考核优秀领导班子,教育矫治案例入选司法部优势项目,民警队伍涌现出全国比武二等奖得主……
“加法”强根基 政治领航锻造学习型党委
“所党委的‘第一议题’学习不是读文件,而是结合业务找答案。”嘉陵所党委书记、所长邓平翻开党委会议记录本:55次“第一议题”学习中,有12次专题研讨如何将政治要求转化为戒治实效。学习载体也在创新,通过定期开展政治学习、专题研讨和读书班等推行“线上线下”“思想行动”“制度文化”的工作模式,利用“学习强国”“重庆干部学习网”等平台,开展多元化的学习培训21场次,突出在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上下大功夫、大力气。
同时,注重把学习理论作为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工作方式,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决策、调查研究等结合起来,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能力。
“减法”提效能 刀刃向内构建效能型党委
嘉陵所党委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针对巡察问题,明确整改责任,细化措施,确保问题整改到位。通过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对照检视问题清单,形成整改清单和承诺清单,持续跟踪整改落实。所党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动机关民警充实到基层一线。退居二线的两名所领导主动请缨值班;全所高级警长带头重返一线,在增加基层大队警力的同时,充分运用自身专长,在基层戒毒执法和教育矫治等工作中起到了“传帮带”作用。
“过去报表多、会议多,现在机关‘瘦身’,我们更能聚焦主业。”二大队教导员彭伟感触颇深。基层减负更体现在问题整改上,巡察反馈的17项问题,党委建立“三张清单”挂图作战:民警提出的考核指标过细,一周内合并同类项……“现在提建议,最快当天就能收到回复;签字审批流程1个小时就能完成。”基层民警赵建华说。
“乘法”激活力 破立并举打造创新型党委
在戒毒人员收容收治工作中,场所创新工作方法、突破困难瓶颈,深化跨警种协同作战机制,固化形成“12349”收治工作经验。在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在收治数量和工作成效上位居全系统前列,在承办的全市收戒收治工作联席会上作交流发言。
场所迭代升级大队一日工作流程、网格化管理场景化应用,强化民警现场直接管理、“五重”管控和戒毒人员行为习惯养成,排查、闭环整改安全隐患项。推行“管教医”一体化,创新建立《风险预警清单》《病员三色管理台账》等,“四大现场”医务人员常态化坐诊,病残人员管理得到切实加强,实施空中语音警示播报等无人机立体巡逻,构建“空地一体、线上线下”立体安防,场所连续14年实现安全“六无”。
民警李家飞、唐剑瑛获全国省际警务交流个别教育比武二等奖及市教育矫治局课堂化教学比武第三名,入选司法部12348案例库2个。《全链条戒毒人员教育矫治体系的构建》入选司法部2024年优势教育戒治项目;《戒毒人员穴位按摩运动康复操创编及应用》被市教育矫治局推广。推进社戒社康实体化,建立“四个一”机制,工作面达30余个镇街,开展禁毒宣传18场次、受众1万余人。
“除法”守底线 严管厚爱建强廉洁型党委
嘉陵所党委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做到与所纪委“同题共答”;高度重视内审制度,深入开展自我体检工作,对全所重要领域、重点环节进行内部审计;所党委和各党支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组织党支部书记和民警签订廉政责任承诺书,推动建立完善权责分明、履职到位、问责有据的责任落实体系。组织从事执法工作、招投标、物资采购、后勤等关键岗位民警到江北区法院旁听职务犯罪庭审,让党员领导干部接受最真实最直观的反腐教育。“看到嫌疑人痛哭忏悔,比任何警示教育都震撼。”负责采购的民警戚渝回所后,立即梳理出3个廉政风险点上报。
嘉陵所党委还通过服务暖警心,培育服务型党委。积极落实从优待警措施,通过组织健康体检、开展“心理团建”活动等方式,关心关爱民警身心健康,认真落实“五必访”“送温暖”等工作,建立健全支部关怀帮扶机制,及时慰问退休老同志和家庭有困难的民警职工。所党委指导所工会办理职工互助保险,利用人民警察节、春节等节假日,组织民警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举办“从警30年”、荣誉退休仪式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持续增强民警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推动场所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翻开嘉陵所的“暖警台账”:149名民警家庭享受补充医疗保险,30个亲子夏令营名额“秒光”,就连民警家属生病住院,党委也会第一时间给予关心慰问。
党建是看得见的战斗力。正如邓平挂在嘴边的话:“党建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融入工作的信仰。这支队伍正以‘红岩先锋’的担当,推动着场所高质量发展。”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重庆市教育矫治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