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永勤
在数字化生存成为常态的今天,一个不可忽略的矛盾现象摆在我们面前:技术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连接能力,却也让许多人陷入了“永久在线”的困境。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手机控”现象,已从个体行为习惯演变为值得关注的社会议题,尤其是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值得我们重视。
鉴于此,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张建所著的《青年人群“手机控”形成、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以其系统的研究框架和深入的实证分析,为理解这一时代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重庆这样的现代化城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从“行为依赖”到“信息依赖”:揭示“手机控”的本质特征
本书首先超越了将“手机控”简单理解为“行为成瘾”的表层认知,提出了“信息控”这一核心概念。研究表明,个体对手机的依赖,本质上是对于信息获取、传播和消费的内在需求。在数字时代,手机已演变为集工作、学习、社交、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终端,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数字接口”。
这一判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示我们,治理“手机控”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限制使用时间等技术层面,而应深入理解青年群体通过手机满足的多元需求——包括工具性的工作学习、情感性的社会连接以及价值性的自我实现。只有把握这些深层次动因,治理措施才能精准有效,实现从简单堵截向科学疏导的转变。
从“个体困扰”到“公共议题”:呈现“手机控”的多元影响
本书中,作者通过针对大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等群体的实证研究,清晰勾勒了“手机控”的社会影响图谱。数据显示,青年群体日均手机使用时间普遍偏长,过度使用已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学业事业及现实人际关系产生系列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群体在手机使用目的、信息偏好及依赖程度上存在显著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将手机用于休闲娱乐与情感交流,而企事业单位人员则更多用于工作联络,却面临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的困扰。这种差异化特征,要求治理策略必须精准施策,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对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庆而言,关注不同青年群体的数字生存状态,是维护社会健康运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从“单一应对”到“系统治理”:构建综合治理新路径
基于对问题本质和影响的深入分析,本书提出了系统性的治理思路,其核心在于构建多方协同、立体化的综合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对重庆的社会治理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个体层面,应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培养青年的信息甄别、时间管理与自我调适能力。同时,倡导“数字节食”理念,鼓励家庭建立健康的数字产品使用规范。在学校和职场,需要创新管理模式,丰富线下文化活动,明确工作与休息的边界,营造理性使用数字产品的环境。在社会层面,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科技重镇,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将“数字福祉”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一方面,可以支持开发更具人性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着力建设促进面对面交流的公共空间,强化现实场域的社会联结。此外,媒体和舆论应加强正面引导,形成关于健康数字生活的社会共识。
综上所述,我认为《青年人群“手机控”形成、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一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更在于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的科学路径。在数字文明时代,卓越的城市治理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更体现在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有效调适。这对于正在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示范的重庆而言,既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契机。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地为这一重要领域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作者系一级文学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