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在心灵悬崖边的“摆渡人”

——记三峡监狱教育科民警查德怀
  查德怀使用沙盘疗法对罪犯进行心理疏导

  查德怀,是三峡监狱教育科的一名民警。平日里,他是高墙卫士,被誉为“心灵捕手”,积极开展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及危机干预,有效消除监管安全隐患;在业余时间,他焕发“心灵之光”,投身公益心理咨询、疏导工作长达10余年,默默耕耘,不求回报。

  高墙内的“心灵捕手”

  “325分!怎么会这么高。”系统弹出的报告结果,让查德怀皱起了眉头。服刑人员赵某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分值远高于其他人,也意味着他是“危险”的。

  查德怀迅速安排赵某做进一步心理筛查,并翻看起赵某的转狱档案。“有吞食异物的习惯。”看到这条记录,查德怀迅速警惕起来,紧盯赵某的一举一动。筛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赵某有强烈的自杀倾向。

  查德怀立即申请查阅赵某个人档案,试图从赵某人生轨迹中寻找出线索,进行下一步心理干预。家境并不富裕的赵某,在母亲的宠溺中长大。渐渐地,一个偏执、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孩子长大了,并养成了逃避型人格,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以往他因偷盗被捕时,会吞咽异物来逃避制裁,因此得了个“吞金兽”的绰号。

  如何矫治、怎么干预?“他有两个孩子,平时很宠爱,这就是突破口。”查德怀迅速和教育科其他同事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矫治方案,希望能通过孩子让赵某正视过错,激发他的责任感。

  看了两个孩子的视频后,赵某心理防线有所松动,主动和查德怀聊起孩子们的情况。“孩子真会接受犯了罪的父亲吗?我自己都已经这样了,还能教好他们什么?”矛盾情绪如阴云般笼罩着赵某,他想踏出去,却又收回了脚。

  查德怀没有急于求成。心理矫治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而他,恰好有着极为细腻的心思和敏锐的洞察力。查德怀的正面引导和亲情帮教双管齐下,赵某情况逐渐好转,刑释出狱前,他的心理、行为已和常人无异。

  在狱内心理矫治工作中,查德怀累计开展心理测评工作3万人次以上,开展团体辅导2万人次以上,开展并指导个案咨询5000小时以上,成功干预自杀危机、报复社会、攻击冲动型等罪犯300人次以上。他带领团队开发的“服刑人员心理测评系统”,在重庆监狱系统普及运行;撰写的《监狱民警心理健康调节自助手册》被中央政法委长安网刊发;探索的“中国本土化认知行为咨询技术CCBT”在罪犯个别教育和心理矫治中实用性好、操作性强。2014年,他被司法部评为“全国监狱系统心理矫治先进工作者”。

  高墙外的“心灵之光”

  2025年2月,重庆市12355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接到某学校一学生危机来电,表示自己活得没意思,并吃了超量药物,来电没说完就中断了。由于信息少,贸然介入会带来风险,相关部门决定安排有专业经验的公益心理咨询师先介入干预。

  接到任务时已是半夜,查德怀立即联系上了该名学生,果断迅速展开“声音急救”行动。他通过持续同频共振,巧妙运用“创伤知情照护”技术,成功安抚该名学生几近崩溃的情绪,并从对方支离破碎的话语中,抽丝剥茧地梳理出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等多重危机线索,为后续多部门联合救助行动,精准开辟出关键路径。

  在对外公益心理服务工作中,他参与及指导青少年等危机个案服务200余人次,积极参与法院系统、民政系统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参与灾难心理援助和12355青少年心理热线危机干预公益服务,用专业和爱心为社会服务,并于2022年被万州区评为最美志愿者。

  查德怀“墙内挽救灵魂、墙外呵护心灵”的例子不胜枚举。有时候,案卷会看到深夜;有时候,方案会修订多次;有时候,声音会嘶哑很久;有时候,半夜会赶赴危机现场。

  近20年的工作经历,犹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但查德怀在这期间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深深地影响着许多人。

  记者 舒楚寒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南岸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绘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好“枫”景
九龙坡区黄桷坪司法所:~~~
城口县坪坝司法所:~~~
~~~——记三峡监狱教育科民警查德怀
潼南区田家司法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天平专刊
   第04版:检察专刊
   第05版:公安专刊
   第06版:公安专刊
   第07版:公安专刊
   第08版:最前沿
   第09版:深关注
   第10版:深关注
   第11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12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13版:案侦录
   第14版:理论窗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五调合一”巧解万千心结
组织社矫对象学习 切实提升法治认知
及时调解水源纠纷 保障村民用水无忧
守护在心灵悬崖边的“摆渡人”
法治宣传走进校园 安全意识从小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