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渝东北的巫溪大地,群山叠翠,林海茫茫。从大巴山脉的原始森林到峡江两岸的生态廊道,从珍稀古树的“数字守护”到林间地头的产业新景,一幅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2025年以来,巫溪县以林长制为总抓手,纵深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发展,通过构建责任闭环、厚植绿色本底、激活产业动能、共享生态红利,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筑牢了“巫溪防线”。
织密责任网络
构建“林长+”治理新格局
“每天巡山20公里,查看是否有火情隐患、乱砍滥伐,这是我的日常。”清晨6点,巫溪县鱼鳞乡护林员背上水壶和GPS定位终端,开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在巫溪,像这样的网格护林员共有2166名,他们与446名县、乡镇二级林长共同构成了一张覆盖全县林地的“保护网”。
2025年,巫溪县深化“林长+”协同机制,通过考核制度,对履职不力的林长实行“一票否决”。记者从该县林业局获悉,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巡林2463次,整改涉林问题136项,实现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慧防火体系,实现“人防”+“技防”深度融合。建成“巫溪县大宁河流域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建设项目”“重庆市巫溪县森林草原火情智能监控项目”,集成155个高清摄像头、900台红外相机,新建30座智能铁塔基站,监测最大辐射面积约为323.78平方公里。依托监控平台,火情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8分钟,处置效率提升90%,切实做到打早、打小、打了。
厚植绿色本底
生态修复激活山川生机
“这是我们培育的珙桐幼苗,成活率达92%。”在巫溪县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工程师王芳小心翼翼地掀开育苗棚,74种珍稀树种在这里“安家”。作为市级林木种质资源库,该中心保存了红豆杉、水青树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子12万份,年培育良种苗木120万株,为生态修复提供“绿色芯片”。
今年以来,巫溪县统筹推进“双重”工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与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5万亩、储备林建设1万亩。在大宁河沿岸,昔日的荒坡如今已栽种起5000亩垂柳、乌桕,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的生态廊道。据介绍,通过“飞播造林+人工补植”,巫溪县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70.2%,较十年前增长11个百分点。
古树名木是活着的文物。如今,它们的树干上都安装了土壤墒情传感器,根系周围布设了白蚁监测装置,二维码“身份证”记录着生长轨迹——这是巫溪县“一树一码一档案”智慧管护模式的生动实践。“全县238株古树名木全部纳入区块链管理,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现‘零死亡、零盗挖’。”
激发产业动能
拓宽绿色经济发展路径
“这片老鹰茶基地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800万元。”今年,巫溪县林业局联合县财政、县农委下达3个老鹰茶产业项目,总投资2680万元,建成后将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带动2000余农户增收。
生态项目建设为发展注入“强心剂”。总投资6193万元的防火应急道路项目正在设计阶段,建成后既保障防火应急通道畅通,又为林产品运输开辟“快车道”。而天保GEF项目(全球环境基金资助项目)的推进更具示范意义——通过“封山育林+乡土树种恢复”模式,已修复退化森林9774公顷,进度达61.86%,为全球喀斯特地貌区生态治理提供了“巫溪样本”。
全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成为富民资本。
共享生态红利
惠民机制绘就幸福底色
“这笔钱是‘绿色存折’!”尖山镇八佳村村民李先贵拿着手机,展示刚到账的公益林补偿金,“我家12亩公益林,今年领了1920元,加上退耕还林补贴,一年能拿3000多元。”今年上半年,巫溪县兑付公益林补偿资金4549万元,惠及7.6万户农户;发放退耕还林补助2730万元,覆盖27.66万亩林地。
林权制度改革激活了“沉睡的山林”。依托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建立联通市、县、乡镇的三级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办事群众正通过“林权通”平台办理林权流转业务。“我们完成了150盒原林权档案的清理和数字化,建立13.6万宗林权台账,新增林权类不动产权证166本。”巫溪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通过“林地经营权入股”“碳汇交易”等模式,该县林权流转面积达3.2万亩,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4800元。在官山林场,一场“林下淘金”正在上演。国有林场与蒿坪村合作,采取“林场+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种植箭叶淫羊藿100亩。“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户负责管护,收益按‘4:3:2:1’分成。”蒿坪村村支书刘成算着账,“预计三年后亩产可达800公斤,村集体年收入能增15万元。”目前,巫溪县已发展林下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基地1.8万亩,带动6000户农户共享“生态红利”。
沈远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