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 馨
近日休假,我踏上了一场摄影之旅,奔赴桂林山水的光影之约。作为一名无人机爱好者,心里一直有个渴望,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邂逅最好的天光,与最美的风景相遇。因此,我毅然决然奔着这个“红瑶晒衣节”摄影创作实战团而去。
我乘坐高铁到了桂林。晚上,12名来自天南地北的团员汇聚一起。她们多是退休女性,看起来活力满满,眼里有光。福建的李老师剪一头利索短发,常穿齐膝短裤,两肩吊着大号雨伞、三角架等物品,可谓全副武装。来自云南的潘老师,摄影作品曾入过国展。领队阮老师瘦削的身材,是长居桂林已20个年头的香港人,他告诉我们明早4点出发。我既担心又兴奋。
一夜似梦似醒。目的地是四塘镇的田心村。汽车摇晃着,很快又把我送回梦乡。到达时,天边晨光熹微,没有日出前的红晕,貌似是个阴天。一座古桥,静静架于粼粼波光之上。农人披着蓑衣,牵着一头壮硕的水牛如约而至,后面还跟着挑草的农妇。
正值蓝调时分。远山如黛,田畴似镜,峰丛起伏,薄雾轻漫。老农和农妇移步上桥,水中倒影生动,画面立即活泛起来。此情此景,完美诠释了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相融。摄友们早已架起三角架,扶稳“长枪短炮”,“噼里啪啦”地拍个不停。
老农牵牛绳、逗牛、甩鞭,那头憨直的老牛,似乎能听懂人话:前进、停止、甩尾、甩耳,配合到位。快门声此起彼伏,我也操纵起无人机,从空中各个角度,记录下山形的优美、水田的光影、人与牛的神态,又在阮老师的指点下,学习构图、调光,拍摄延时摄影。看着团友们痴迷的神情,我忽然醒悟,好照片的由来,不只是景深、曝光等技术操作,更是环境与心情的水到渠成。
这只是创作的序曲。之后我们赶往龙胜县的龙脊梯田,参加大寨村的红瑶晒衣节。虽盛况空前,但天公不作美,细雨绵绵。游客如织,看一群红瑶女子解开长发,站立河中心洗发。如果天气晴好,晾晒红衣的细节一定很惊艳,但现在只能把绚丽的服装悬挂于木楼之外,间或有盛装女子从窗格子探出头来,嫣然一笑。奔赴远方,把别人真实的生活,也看成了诗。
我的摄友们捕捉下红衣瑶的婚嫁盛况。扮作新娘的女子眉清目秀,戴着黑布头巾、圈状耳坠,身上的红衣绣着精致的花边。她倚在门边,十分娇俏可爱。但我还是偏好山川景致,早出晚归守候了两天,空中始终云层厚积。
转战平安寨梯田时,天色出现了转机。雨后的傍晚,天蓝云白,风清气朗,我们走近层层叠叠的梯田。当无人机升入云端俯瞰,梯田宛如叠叠天梯,挽住流云与天光。时而碧绿,时而湛蓝,云朵在其间缓慢游移。山凹处一幢幢壮式木楼,朴拙、错落,更添韵致。无人机远飞后回望,一条巨龙赫然盘踞于山间,龙首、龙身、龙爪,活灵活现,龙脊之名,名副其实。
此次拍摄的重头戏还有日升日落。那些日子,我们晨迎朝霞,晚送夕阳,谁也不肯错过与光影的约会。阮老师也抽空为我们传授无人机技巧,启用了一些陌生的功能。
至阳朔,天气就再没有辜负我们。我们酣畅地享受着日升日落的美好,陆续拍下了千里江山图的连绵壮阔、相公山日出时氤氲的江面、二十元人民币背景夕照、会仙玻璃田梦幻般的倒影。有老师指导、团友作伴,我不再畏高,不再担心炸机,彻底放开胆子,甚至学会手上起降、贴山飞行,收获了以往不曾涉及的视角。
在会仙的天空之境,女性团友们换上绚丽的长裙,与云影共舞;我租了一辆单车,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中骑行。阮老师贴心地操作无人机跟随拍摄,镜头里的我,身姿轻快,重回青春时光。
一路困乏,但看到历尽辛劳拍摄的美景,却也满心喜悦。朋友说:“你这次玩出了新高度。”我想,一生中往往需要这样一些时候,到大自然、山水中去汲取滋养,丰润渐渐老去的岁月,用镜头记录光阴的片断,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我与团友告别时说:我们江湖再相见!江湖,就是我们一次次热爱并奔赴的山海。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统战部,系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