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海燕
前几天,我在超市购物时遇到两个大约五六岁的小男孩,向我请教他们手中的钱是否可以购买到已挑选好的零食。原本我想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可是又觉得不妥,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只见他们一个人双手环抱一堆零食,另一个人一手分别举着五元钱,两双黝黑水灵的眸子,满眼期待地望着我,似乎最终选择权在我手里。我扫视了一下他们怀中的小零食,粗略估算了一下,显然钱是不够的,也猜测到他们手中的钱,也是今日逛超市零花钱的最大限额。十以内的加减法,也许他们勉强可以计算,但是带小数点的数字计算就有些难度了,就算我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他们也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按部就班地去执行。
不过他们能遇到问题,想办法自己解决,令我刮目相看,他们的父母能够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体验购物、学习理财,也是一种非常智慧的教育方式。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钱是有限的,从小学习理财,规划生活,买什么,不买什么,由他们自己决定是非常必要的。
小时候,我对于钱的印象就是一个紧巴,父母谈到钱也非常矛盾,一方面说钱是个好东西,另一方面又斥责钱害人。那时,我还不能理解父母所说的意思,只是看见父母挣钱不容易,记得他们常说的一句“来钱走正道,花钱得节省”。
所以只是一味地省钱,具体怎么花钱,怎么规划生活,也是没有太多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以至于我工作以后,特别容易走极端,要么买一件东西纠结半天,要么放飞自我盲目购物,造成月底紧衣缩食熬到发工资。常言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后来我结婚生子了,才慢慢地总结出一点理财概念,钱是个“硬通货”,它可以解决生活难题,美化生活质量,最终回归生活。
我家孩子小的时候,超市刚刚盛行,周末一家三口逛超市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面对琳琅满目的货品,幸福指数直线飙升,购买欲也直线飙升。为了避免孩子在超市里哭着闹着要东西,在进超市之前,我会事先和孩子沟通好,问问他想要买什么,或者规定他只能买什么,幸好孩子还算懂事,基本都能做到开心而归,这种成就感一度使我觉得挺合理。
但是,今天这两个小男孩给了我新的启示,在控制与自我控制面前,他们学会了更多的是取舍与自控。我想起了一个男子在自家阳台上养出长势喜人的黄瓜藤,上面结出了像玉坠一样的小黄瓜,男子用心至极,竟给几株漂亮的黄瓜上绑上了粉色的蝴蝶结。结果一个月之后,那些带粉色蝴蝶的黄瓜要么变形,要么夭折,而那些没有过度关注的黄瓜长得像擀面杖似的又直又长,可见成长不能过度控制,只能顺势引导。
于是我将小男孩引到货架旁,指着相同的货品价格标签,要他们识别是多少钱,不出所料,他们不认识小数,所以无法计算。一筹莫展的我望着不远处的收银员,灵机一动告诉他们:“你们去那边试一试,售货员阿姨扫码后,电脑就会自动计算出这些小零食需要多少钱,也会告诉你们十元钱够不够。”
小男孩欢呼雀跃地奔向售货员时,我长舒一口气,遇到困难,有勇气找人帮助自己,也是他们今天收获的人生经验。
对钱有认知,能够自控取舍手中的零食,也是一种理财经验,这都得益于他们的父母没有直接给孩子答案,而是让他们在超市这一方小天地自由探索,而我有幸能够顺水推舟参与其中。这一方小小的超市天地,宛如一个微缩的人生舞台,孩子们在这里初尝金钱的滋味,学会了权衡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