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财,男,1930年9月出生,现年95岁。1951年3月参军入伍,同年7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3营机炮连随部入朝作战。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英勇战斗、光荣负伤,1955年转业东印农场(垫江监狱前身)工作,1990年退休。
热血青年的选择
1930年9月,吴方财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户贫农家庭,家里还有一名哥哥和三名姐姐,母亲则以织布纺线维持着一大家人的生活。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人民困苦,生活的艰难困苦让吴方财一家人步履维艰。
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方财一家人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3月,吴方财为了保家卫国,挥别家人,与8位同村老乡一起参军入伍。“我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那个时候,我一心只想跟着共产党。”吴老回忆道。
那一年,他21岁。
行军途中的艰辛
“刚开始,我在补充四团一营一连当新兵,一边训练,一边学习。”吴老说,“在训练营里,很多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孩子,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战争,也不害怕上战场,一心就想着保家卫国,什么恐惧,什么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4个月的训练时间一晃而过,在最终新兵考核中,吴方财因三发子弹打中27环的测验好成绩而加入了志愿军重要火力点——机炮连,并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3营。
1952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了秋季反击作战。
“接到任务后,我心里感到迫切而又恐惧,想杀敌,但是也害怕会死在战场……”吴老回忆说,怀着忐忑的心情,大部队向着战场挺进。
“那时,朝鲜白天的温度普遍在零下二十多度,夜晚就更加寒冷。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耳边听到的,除了部队行进途中踩在雪里的声音,就是耳边刮过的猎猎寒风,行军的这一路上,我们异常艰难。”吴老回忆道,“累了,大家就坐在雪堆里,饿了,就从随身携带的布袋中抓起一把炒面,就着一捧雪直往嘴里塞……”
为了不让炊烟暴露视野,志愿军战士不能生火取暖,不能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饭。“由于我们行军速度快,我又和战友一路上扛着笨重的重机枪,所以分发馒头的时候根本来不及装进布袋,于是我就索性把它放在了头顶的帽子里。一路上,我逐次掰成小块吃掉,这个馒头我足足吃了7天,到最后,一捏它,就成了粉末直往下掉……”提到这段往事,吴老一阵心酸。
朝鲜的气候异常寒冷,但始终冰冻不了志愿军战士炽热的心。
渐渐地,厮杀声此起彼伏、枪炮声振聋发聩、照明弹刺眼透亮,吴方财望着前方险峻突兀的高山,心里清楚地知道,上甘岭到了。
奋勇杀敌后负伤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爆发,奉命防守的部队是15军和12军,吴方财所在的机炮连接到紧急增援任务,带着4挺重机枪、4门82炮,分配到步兵连,与美军进行激战。
“上甘岭的战斗进行得异常猛烈,到处是枪炮声和爆炸声,战场上一片火海……炮弹的冲击波充满着整个坑道,不少战士牙齿都磕掉了,嘴唇和舌头也被磕破了,有的战士被震昏了,还有战士被震死了。”吴方财回忆道,“坑道中的志愿军守备部队在铺天盖地的炮火轰击下,死死地守住阵地。战斗到当晚,上甘岭地区志愿军防守的阵地被整个犁了一遍,山头都被削掉了一半。”
“在战场上,前面冲锋的战友倒下了,身后的战友继续顶上;肠子掉出来了,单手捂着肚子,抱起爆破筒冲向敌群;双腿打断了,握着手雷向着地堡匍匐前进……战友们的牺牲太惨烈了!”吴方财悲愤地说道:“看着身边不断倒下的战友,我不停地扣动扳机,一个弹夹250发的子弹瞬间就打出去了,远处的敌人也接连倒下……直到把枪管打得通红,也不愿意停下来,只想狠狠地打击敌人,减少战友的伤亡。”
同年10月17日,战斗进入第四天,志愿军与敌军反复争夺阵地,阵地上到处是尸体,鲜血染红了高地。就是在这天,吴方财在战场上受了伤。当时,一颗炮弹落在吴方财坚守的阵地不远处,地上炸出了一个大坑,泥土四溅,吴方财被一股气浪掀翻在地,顿时头晕脑胀,感觉到一阵疼痛。后来才发觉,他的右腿不能动,右脚的鞋子已经被一块弹片炸得稀烂、小拇指断掉一截……
“那次受伤后,我就离开了战场,被送到了洮南医院养伤,一直到53年才回到家。后来啊,我打听得知,一同去的8个老乡,只回来了4个……”吴老一边说,一边轻轻地叹息摇头。
从历经沙场不平凡的短暂岁月到拼搏奋进的35年监狱工作生涯,吴方财始终初心不改、信念不移,那段战争的记忆让他铭记于心。他为能够参加这场伟大的“立国之战”感到无上光荣,也为自己能够从战场上幸存下来感到无比幸运。惟愿所有人不辱使命、继往开来,不负忠魂、砥砺前行。
记者 张柳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