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仪式

  ◎ 王海燕

  周末的阳光午后,我坐在一家咖啡馆,翻看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作品《素食者》。咖啡馆人虽多,但并不嘈杂,一对母女走了进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女孩点了一杯咖啡,母亲在一旁结账,咖啡在咖啡师的一朵瑰丽拉花下完成。女孩拿着咖啡找了个座位缓缓坐下,一边喝一边准备看手机。突然,女孩的母亲高声呵斥:“我要回去做饭,你坐在这里干嘛?拿着喝和坐着喝不都是喝吗?走,跟我回家去!”女孩说:“哎呀,我不,我就要坐在这里喝!”此时,咖啡馆里所有人将目光投向这对母女,像“吃瓜”一样“围观”她们。母亲一次次想要强行拉走女孩,女孩拼命反抗,甩开她的手,最后,母亲骂骂咧咧走了,女孩坐着继续喝咖啡,咖啡馆又回归了平静……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经典电视剧《父母爱情》里的一个画面,女主角安杰喜欢喝咖啡,她的朋友问:“是咖啡好喝?还是喝咖啡的感觉好?”安杰想了想,回答:“是喝咖啡的感觉好。”而眼前这对母女,用各自的倔强划出了界限分明的代沟。

  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著作《互动仪式链》中说:“仪式能够激发情感,而情感又会进一步回应和提升人们对仪式的感觉。”我的脑海里,瞬间就涌现出了“仪式”这两个字。周公创造了周礼,周礼充溢着博大精深的治理智慧,它把道德从抽象化演变成具象化,用来治理创之初的国家。而周礼放在今天的语境即是仪式,通过这样仪式感的过程,让大家体悟过程里的庄严、神圣和秩序。

  喝咖啡的感觉好,潜在的逻辑就是仪式。而仪式是一种次第渐进的过程,它让我们不再执迷或聚焦于一个功利的结果。

  18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的一家咖啡馆完成《共产党宣言》;75年前,波伏娃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写出《第二性》;58年前,马尔克斯在哥伦比亚的一家咖啡馆著述《百年孤独》……这是仪式的重要,也是仪式的成果。想起那对咖啡馆的母女,母亲有急着去做饭创造人间烟火气的想法,女儿有对在咖啡馆喝咖啡的仪式感的追逐。

  那一年我在街道挂职,和副主任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炎热的夏天,他每天穿着短袖衬衣和西裤,还有擦得油光锃亮的皮鞋。有时候天太热,有的同事会穿短袖T恤,而他总是穿着最板正的衬衣。一次,一个小伙子穿着花里胡哨的汗衫,搭上四个兜的休闲短裤和沙滩凉鞋,来找副主任汇报工作。刚离开,副主任马上把他叫回来,说:“你这衣服穿的是什么,太不正式!”把那小伙子训了一顿。

  其实仪式,充斥着我们每个人每个生活的瞬间。它或者就像每天早上出门上班,女孩子化妆打扮,男孩子西装革履,呈现最阳光的活力,最美丽的热情。

  仪式并非只是穿上晚礼服、水晶鞋的聚会演出,或者一杯咖啡、一本书的下午茶,或者每天晨起要在瓷瓶里插上九朵百合、玫瑰,它也可以是烟火气的通勤和日常,像端午假期,悬挂在门前的艾草和摆在餐桌上的粽子;像春节包饺子、中秋吃月饼、元宵做汤圆的习俗;像每天早上爱人做的爱心早餐和出门前最甜蜜的问候。仪式的背后是文化,是风俗,是思想,是精神。

  是夜,我读朱自清的散文集,发现他写的散文《背影》很有烟火气,并且家喻户晓,学者们都津津乐道。他的另一篇散文名叫《吃的》,名字看上去是如此的稀松平常,而文章却美得让人拍案叫绝,把欧洲的美食给读者分享,让人垂涎三尺,是如此的仪式……而我在那家咖啡馆看的《素食者》,试想韩江她得装下多少“树火”、铭刻下人生多少“胎记”的仪式,才能一次次抵达像“素食者”那淳朴的精神大道。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最前沿
   第04版:深关注
   第05版:检察专刊
   第06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07版:天平专刊
   第08版:公安专刊
   第09版:公安专刊
   第10版:案侦录
   第11版:案与法
   第12版:微服务
   第13版:理论窗
   第14版:公益广告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浮桥往事
青春
关于仪式
解放碑
暑气里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