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在城东

  ◎  钟 山

  自我诞生之日,命中注定与城东有缘,伴随城市的壮大而成长,跟随城市的变化而成熟,经历艰辛,终见彩虹;历经贫穷,终见小康;见证历史,舒心入怀。

  黔江如同镶嵌在武陵群山间的一颗亮眼明珠,因峡谷之城而闻名遐迩;又似一块被时光浸润的玉石,舒展着沧桑与新生并存的纹路。过去,她是连接渝鄂的千年古邑,承载着“东南佳山水,武陵花雨深”的灵秀;今天,她又是“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的中心。

  穿越岁月的深处,这块美丽的土地,商周时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曾名丹兴、石城,唐天宝元年(742年)正式得名黔江。这里素有“渝鄂咽喉”之称,自古就是交通要冲、军事重地。

  透过历史的册页,古老的黔江城,如同摊开在武陵群山间的一本线装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书里,黔江古城呈菱形分布,位于今城东街道辖区,是为老城;如果将正阳、舟白新城纳入视野,城东恰处黔江城市中央。

  所以,家在城东,时常有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就是让古老的黔江城成为一座旅游、康养、休闲、创业之城。2024年底,在全区组织“迎接高铁时代,建设中心城市”大讨论的一次座谈会上,我提出加快城中之城、峡谷之城、清凉之城“三城”建设,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议。建设“城中之城”,意即在城东片区的城市建设和老城改造上,尽可能地恢复黔江古城,使之成为与相邻的湖南凤凰、湖北宣恩一样充满旅游热度的城市。

  这样的建议,缘于黔江古城东门、南门、北门、西门等古老的地名,深深刻在家在城东的人们心中。虽然那些城门旧迹难寻,但城里的“三台书院”仍完好存留记忆。今天的书院,每个节气,均以“三台雅集”的方式,聚焦着黔江的历史文化、传承着中华文明的薪火、聚集着文化强区的澎湃动力。

  家在城东,舒心于岁月变迁的感受。1949年11月12日,黔江解放,人口不足5000人。当时的黔江城,破败低矮的草屋比比皆是,鹅卵石铺设的街道泥泞不堪。改革开放后,老城的扩展自城东开始。卷烟厂、牛肉脯厂、纸板厂、麻纺厂、植物油厂、丝绸厂等企业相继建成,新华中学、育才中学等中、小学相继落户。短短四十多年,昔日土墙瓦房变身高楼大厦,众多商贸企业聚集,拥有黔江中学等3所市级重点中学、人民小学等4所区级重点小学,已经成为黔江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商贸、文化中心。

  家在城东,舒心于这里的美丽风光。北边的仰头山,睡佛仰睡,森林密布,是有名的森林康养中心;东边的酉阳山,文峰塔、正阳楼屹立,可掀开峡谷公园的神秘面纱,也可将两城风光尽收眼底;漫步河滨公园,樱花怒放引来四方游客,音乐喷泉奏响时代欢歌。

  家在城东,舒心于城市管理者的以心换心。在城东街道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石城、南海城2个城市社区,文汇、官坝、下坝3个涉农城市社区,杉木、金桥、高涧3个纯农社区相互依存。城市与农村相互交融,农业与工商业同向而行,新兴居民小区与古旧的民房、散落城周的农舍共同勾勒出城市的轮廓。如何做好城市治理和乡村治理,成为城东管理者的一道必答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城镇治理的根本在民生、民意、民心。”城东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在解决群众所盼所忧所虑的民生问题上,城东街道蹚出了一条新路。

  在官坝社区,人大代表收集群众意见的“收音壁”和反映问题处理情况的“回音壁”,格外吸引人们的目光,诸如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安装、公厕修建、广场建设、道路整治等一系列民生实事,在这里都有答案。

  全过程人民民主官坝社区巴渝实践站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在其干净整洁的大楼里,除了社区工作区域外,还专门设置了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儿童游乐场、心理咨询服务室、创业培训课堂等文化娱乐场所,对居民免费开放。每到周末,这里成为居民的热门打卡地,学书法、读书看报、游乐玩耍、创业充电……不同年龄的居民都能找到自己的所喜所爱,其背后,是社区干部、志愿者的辛勤付出。

  走进城东,春风吹拂、阳光温润,让人舒心。家在城东,真好!这里,有历史的厚重,有现代的繁华,有未来的憧憬,更有家的温暖与安宁。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外二首)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最前沿
   第04版:深关注
   第05版:检察专刊
   第06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07版:天平专刊
   第08版:公安专刊
   第09版:公安专刊
   第10版:案侦录
   第11版:案与法
   第12版:微服务
   第13版:理论窗
   第14版:公益广告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中年的质地
鸟声
戏 荷
家在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