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岳溪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议事说理”、人民调解室等平台,2024年12月,探索建立了“协商+调解”工作机制,全力构建信访矛盾一体化全链条化解格局。自工作机制建立以来,全镇干部参与各类纠纷调解达100多人次,成功化解信访矛盾200余件,取得显著成效。
岳溪镇落实“制度重塑”与“技术赋能”双驱动模式。将“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相融合,规范建立“1个镇级协商调解室+25个村社群众议事厅”,创新推出《岳溪镇“协商+调解”工作机制》。在人员配备上,岳溪镇积极培育吸纳150名法律明白人、110名人民调解员,遴选具有专业性、影响力、责任感的专职法律顾问5人、资深律师2人。充分激发村居内生动力,推动居民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整合各方资源,开展矛盾纠纷群防群治,形成民主协商与人民调解互联贯通的“大调解”格局。强化“镇带村社”,领导干部全员下沉调解网格,每个调解网格明确1名领导为“调解统筹员”,组建“1+3+N”网格团队,轮值处理各类诉求。对于政策咨询、建议意见当场答复,办理难度大的事件及时反馈、告知原因并争取理解,不能解决的由网格“吹哨”,逐级上报,形成网格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闭环管理。“协商+调解”工作机制运行6个多月来,全镇摸排处理各类镇村级矛盾纠纷400余起,一次性化解率达80%以上。
同时,推行“标本兼治”与“靶向施策”双路径流程。坚持把协调工作作为民生事项来抓,围绕发挥“协商+调解”多元解纷新模式作用,助力“135”信访工作施工路线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治化流程图落地见效,驱动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和突出矛盾纠纷化解走深走实。以岳溪镇九亭村村民余某的信访案件为例,2017年以来,余某多次就老家房屋因排危被拆一事要求政府赔偿,并两次向开州区人民法院、市二中法院起诉,均败诉。后多次到市检察院上访,要求检察院抗诉以满足自己诉求。
2024年12月、2025年1月,岳溪镇多次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对此事进行协调。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各方进行多轮沟通,尤其是从事司法工作的代表委员参与,并提出理性中肯的意见作为参考,最终促成各方达成共识,形成《检察和解协议书》。“协商+调解”工作机制运行以来,有力促进了诉调对接、协商调解、专业引导等协同联动。
岳溪镇贯通“因地制宜”与“协调共治”双轨道循环。基层矛盾无小事,任何小的矛盾久拖不决都容易小事拖大。纠纷调解贵在“及时”和“就地”,要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然后对症下药、分类施策。针对扬尘污染、噪音扰民、水质破坏等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通病问题,在现场调研、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由镇党委书记张德明作为协商统筹负责人,确定专题协商调解会议,召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居民代表及相关部门参与。
将问题摆在桌面上,群众代表心平气和表达诉求,代表委员按照相关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建言献策,相关部门、企业积极回应,协商求同,推动调解成事。细化各方职能职责,规范运行管理制度,科学制订应急预案,健全源头防控、过程管控、末端稳控全过程监督体系,定期进行复盘巩固、群众回访,努力实现“地企一家亲,共谋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工作机制运行后,推动开展8次镇级协商调解专题议事会,20余次村社院坝议事座谈会,受理镇级矛盾纠纷40余起,现场成功调解20余件,人民调解成功率持续稳定增长,在增强全民法治思维的同时提升了社会基层治理的效能。
沈远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