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光褶皱里的准考证

  ◎ 汪职坤

  蝉鸣在夏日的枝叶间此起彼伏,阳光透过斑驳的树隙,在地面洒下一片片光影。不经意间,又是一年高考季,时光的车轮匆匆驶过,又将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节带到眼前。

  前些日子,我在整理旧物时,偶然翻出一张泛黄的准考证。1996年的油墨字迹在岁月的摩挲中,已变得有些模糊不清,却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段被岁月尘封的青春记忆。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当年高考的场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那时考场木制课桌上的裂缝里,嵌着前人用铅笔刻下的字迹,那笔画已不再清晰,却似一串沉默的密码,静静诉说着往昔无数学子的梦想与奋斗。考试时,窗外偶尔掠过卖冰棍的吆喝声,那声音带着夏日的炽热与生活的烟火气,裹挟着槐花的甜香,悠悠漫过斑驳的砖墙,飘进紧张肃穆的考场,给那段紧张的时光添了一抹别样的温柔。当监考老师摇着铜铃收卷,那清脆的铃声,仿佛是为青春的这场拼搏画上的短暂句点。

  三十年后的高考,城市早已焕然一新。

  天际线被电子栅栏切割成规整的几何图形,处处彰显着科技的力量。考点外,智能安检门闪烁着幽蓝的光,像是通往未来知识殿堂的神秘入口;无人机在梧桐树和银杏树梢盘旋巡航;5G信号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整个世界紧密相连。孩子们握着电子准考证,站在人脸识别闸机前,稍作停顿,那一刻我看到,时光的褶皱里有两张准考证——一张承载着我的青春,一张开启着孩子的未来,隔着悠悠岁月,默默对话。

  犹记得当年的高考作文题,围绕《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展开:一是用说明文字介绍画面内容,二是以“我更喜好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那时,我们用蓝黑墨水在粗糙的稿纸上铺陈排比句,笔尖时常被纸面刮出沙沙的响动,如同青春的鼓点,激昂又充满力量。如今,作文命题已生长出量子纠缠般的触角,既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重塑文明图谱,又思索“AI诗人”能否延续李白的月光。孩子们认真分析着的每一个字符,像是在为未来世界种下一颗颗充满无限可能的种子。

  我想起当年教室后墙的标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质朴的话语里满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笃信。而如今,教育公平的基因,正在数字时代的原野上破土而出,萌发出希望的新芽。它已悄然蜕变成“强国有我”的青春宣言,彰显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抱负。

  暮色渐渐笼罩,考点周围渐渐安静下来,电子屏上的倒计时悄然归零。轻轻抚摸着我的老准考证上那枚有些黯淡的钢印,心中豁然开朗:高考,从来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时代递来的接力棒。从曾经煤油灯下的刻苦攻读,到如今“元宇宙”中的大胆探索,改变的只是知识的承载形式,不变的,是每一代青春对理想的执着奔赴。当人工智能开始解析《赤壁赋》的平仄韵律,我们更应珍视和守护那份“寄蜉蝣于天地”的赤子之心。毕竟,再精密复杂的算法,也无法计算出,少年眼中那足以照亮未来的炽热星火。

  合上这张珍藏多年的准考证,窗外城市正流淌着数据的洪流在看不见的网络中奔腾不息。但我知道,在某个平行时空里,永远存在着那一群用认真书写的少年,他们的笔尖饱蘸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憧憬,那是星辰大海的模样,是青春最动人的姿态,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最前沿
   第04版:检察专刊
   第05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06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07版:天平专刊
   第08版:公安专刊
   第09版:公安专刊
   第10版:公安专刊
   第11版:案侦录
   第12版:理论窗
   第13版:微服务
   第14版:辛辣味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三峡颂
笔尖上的青春​
守护追梦人
你躲进我的夜里
时光褶皱里的准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