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静
白驹过隙,岁月匆匆,转眼间,距离2008年的高考已然过去 17个春秋。每当蝉鸣在枝头喧嚣,芒种时节的热风拂过脸颊,高考的记忆便如同窖藏的老酒,在心底泛起醇厚的滋味,那段为梦想拼搏的时光,永远是青春画册里最浓墨重彩的篇章。
十二年寒窗苦读,所有的汗水与坚持,都在 2008年6月7日、8日这两天迎来检验。
考试前一天,天空突然阴沉下来,闷热的空气压得人喘不过气,仿佛连天气都在渲染着高考的紧张氛围。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里不断闪过各种知识点,期待又忐忑,既希望能一展身手,又害怕辜负了自己的努力。
高考当天,太阳却出奇地热烈,刺眼的阳光洒在去往考场的路上。我紧握着准考证,手心沁出细密的汗珠,步伐却坚定地迈向考场。走进教室的那一刻,看着熟悉又陌生的监考老师,看着整齐排列的桌椅,原本紧张的心情竟渐渐平静下来——这是我日夜备战的战场,我早已做好准备。
考试铃声响起,笔尖在试卷上沙沙滑动,仿佛奏响青春的乐章。语文试卷上的文字仿佛老朋友,我将平时积累的素材与感悟倾泻而出;数学题虽有挑战,但那些熬夜钻研的题型、反复练习的公式,让我不至于慌乱。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走出考场的那一刻,阳光依旧炽热,而我心中却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也有一丝难以言说的怅惘。
成绩公布的日子,像一块巨石悬在心头。查询分数的那一刻,我屏住呼吸,当看到屏幕上显示的512分时,心里五味杂陈。这个成绩过了二本线,但离理想的大学还有差距。父母得知消息后,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在他们眼中,这是莫大的荣耀,是我努力的见证,他们迫不及待地与街坊邻居分享这份喜悦,逢人便说自家孩子考上了本科。
然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填报志愿时,我反复翻阅那本厚重的报考指南,研究各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权衡专业的前景与自己的兴趣。看着父母期待又不安的眼神,我不敢冒险冲刺更好的学校,害怕落榜后要经历复读的艰辛,最终选择了一所稳妥的省内院校,填报了当时家人认为稳妥又好找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没有想象中的欢呼雀跃,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离家那天,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母亲帮我收拾行李,将各种生活用品塞满了行李箱,还不停地念叨着要照顾好自己;父亲则默默将学费塞进我的口袋,只说了一句“好好学习”。踏上去往省城的班车,望着车站外父母在雨幕中渐渐模糊的身影,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那是离别的不舍,也是对未知学习生活的不安。
大学四年,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试图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证明自己。虽然这个专业并非我最初的热爱,但我依然全力以赴,将高考的遗憾化作前进的动力。前几天刷短视频,看到往年董宇辉给高三学子的寄语,仍然很感动,他说:“人生并非一场短跑,而是漫长的马拉松。成功与失败,并非由一次考试所决定。无论结果如何,都不要过于欢喜或悲伤。真正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断前行。”这段话,仿佛是为当年的我,也是为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而说。
如今,又一年高考来临,看着考场外焦急等待的家长,看着意气风发走进考场的学子,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在心底默默为他们祝福,愿他们在考场上乘风破浪,笔下生花,不负青春,不负梦想。因为我深知,高考虽重要,但它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站,真正的精彩,永远在前方等待我们去书写。
(作者系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