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域习惯不是收割流量的工具

  □ 舒爱民

  近日,自称“11年茅台集团特聘顾问”的汪教授在某短视频平台抛出争议性观点,直言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感到“恶心”。这一言论如导火索般引发争议,相关话题迅速攻占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

  这场看似围绕饮食习惯的争论,实则暴露出地域文化认知、公共话语边界与社会包容度的深层裂隙。当烫碗被指责“恶心”,人们更多地是警惕:在流量狂欢的裹挟下,地域文化怎么就沦为一些人收割关注的工具了呢?

  汪教授的争议性言论迅速引爆热搜,折射出社交媒体时代“冲突即流量”的畸形逻辑。在点赞与点踩的喧嚣中,烫碗被简化为“卫生与否”的二元对立:支持者强调气候、文化与传统,反对者以科学实验论证其低效。然而,围绕该话题的争论,其实早已偏离习惯本身——当地域文化被切割为对立符号,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在网络空间被扭曲为“对错之战”,流量收割者却悄然藏身于话题背后。在这场争论中,受伤的不仅是广东人,还有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共识。

  烫碗绝非无根之习。岭南湿热气候易滋生微生物,催生了卫生需求;茶文化中,“洗具”仪式延伸为餐桌礼仪;民间“水围财”的信仰,也赋予其吉祥寓意。有实验证实,烫碗虽杀菌效果有限,却能去除灰尘与洗涤剂残留。此外,这一习惯更承载着一方风俗。正如山西午睡习惯源于农耕作息,上海快节奏映照效率文化,地域习惯是自然、历史与人文交织的产物。将烫碗粗暴定义为“形式主义”,实则是用单一标准丈量多元文明,忽略了文化符号背后的生存智慧。

  地域文化争论频发,也折射着社会在多元交融中的认知困境。个别公众人物以偏概全,网络群体盲目跟风,叠加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共同助长了“地域黑”现象在网络空间的蔓延。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理性对话的交流机制。对于个体来说,唯有具备独立思考与信息辨别的能力,才能避免被网络流量裹挟。站在社会层面来说,则应着力培育文化共情能力——广东人可以理解别人不烫碗的习惯,更多人也可以试着欣赏岭南茶具洗濯的仪式内涵,把文化差异转化为文化互鉴。

  烫碗之争终会平息,但这件事应该启发全社会共同思考,不能让攻击地域文化成了流量密码,加剧不同群体间的对立情绪。不妨将争论视作重新审视文化融合的契机,在“各美其美”中寻找“美美与共”的可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最前沿
   第04版:天平专刊
   第05版:检察专刊
   第06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07版:公安专刊
   第08版:公安专刊
   第09版:公安专刊
   第10版:区县行
   第11版:案侦录
   第12版:微服务
   第13版:理论窗
   第14版:辛辣味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艺人集体学税法只是一个开始
安全帽“脆皮化”须全链条治理
“寒碜”县政府温暖了民心
地域习惯不是收割流量的工具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