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南区法院开展“非遗传统+巴县老院”普法活动

木洞山歌唱法治 黄家大院话和谐

  本报讯(通讯员 黄金驹 娄 婷 记者 朱颂扬)“宪法严明保护咱啊,班规校纪校园传;民法典在社区宣啊,心中道德法治悬……”近日,朗朗上口的木洞山歌在巴县老院中回荡,也拉开了巴南区法院“非遗传统+巴县老院”少年儿童普法系列活动的序幕。

  据了解,木洞山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歌歌种,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又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变形成如今的木洞山歌,被巴南区木洞镇的民众广泛传唱。

  巴南区法院木洞法庭副庭长娄婷在深入学习木洞山歌并多次走访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创作出法治山歌《什么法来保护咱》,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相关内容融入木洞山歌的曲调,由木洞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唱响,使传统非遗山歌进一步升华,成为传播法治声音的载体,焕发出新的活力。

  丁雪松故居是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巴南区不可移动文物,第二批“巴县老院子”之一。日前,巴南区法院干警以“法治护航 童心向党”为主题,为小学生们讲述了新中国首位驻外女大使丁雪松投身抗日革命、推动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生平事迹。

  故居展板前,一封封泛黄的家书、一张张承载历史的老照片,诠释出“守纪律、讲规矩、崇正义”的红色基因。法院干警用丁雪松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商务日报》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呐喊的感人故事,向同学们传递革命先辈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

  同时,巴南区法院接龙法庭庭长杨开建携手市级非遗第五代传承人周奎,带领巴南区石龙镇中心小学校的同学们在历经百年风雨的巴县老院子——覃家大院中探寻传统木作匠心与当代法治精神的交融。严丝合缝的卯榫结构与逻辑严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得益彰,一卯一榫和而不同,正如当下法治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法院干警们在老院建筑中深挖传统中华文化蕴含的法治理念,并结合民法典、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规定,让孩子们明白司法正细心守护老院内的雕花窗棂、一砖一瓦,也让老院在法治呵护中绽放新时代华光。

  在巴县传统“四合头”院落的典型代表黄家大院里,“和为贵”的建筑理念与人民法院倡导的“和文化”相得益彰。巴南区法院干警以“老院子的家风家训”为引,通过“邻里纠纷如何解”“家庭和睦靠什么”互动问答,将“和合共生”的传统智慧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

  孩子们在老院雕花窗棂下书写“法治心愿卡”,用稚嫩笔触描绘“无讼校园”“平安家园”的美好愿景;“木洞巡检司”老院,也是全国首家水驿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法院干警为孩子们揭开了长江水路要冲的千年历史,以“驿路风云”为切入点,结合古代“驿律”与现代法治的异同,提炼明代驿站文书中的契约精神,让孩子们在历史长河中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法治文化。

  据悉,“非遗传统+巴县老院”少儿普法系列活动是巴南区法院潜心深挖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法治+文化”融合普法的创新实践,通过将非遗山歌、名人故居、老院和风、水驿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法治教育,让少年儿童在可触可感的传统文化体验中提升法治信仰,增强文化自信,助推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重庆三地法院:~~~
三级法院联合举办民法典颁布五周年法治嘉年华活动~~~
渝中区法院:~~~
梁平区法院开展法庭开放日活动~~~
巴南区法院开展“非遗传统+巴县老院”普法活动~~~
城口县法院:~~~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最前沿
   第04版:天平专刊
   第05版:检察专刊
   第06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07版:公安专刊
   第08版:公安专刊
   第09版:公安专刊
   第10版:区县行
   第11版:案侦录
   第12版:微服务
   第13版:理论窗
   第14版:辛辣味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举办专题联络活动 赋能民营经济发展
寓教于乐让孩子学法有滋味
开展专题法律宣讲 解答企业涉法问题
老师学生进法庭 与法同行零距离
木洞山歌唱法治 黄家大院话和谐
在书香中汲取智慧 在交流中增强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