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息12%? 老人经不住诱惑掉陷阱

渝中区公安分局民警苦劝2小时,守住百万养老钱

  本报讯(记者 李 亚)在所谓“干女儿”游说下,年近八旬老人经不住年息12%诱惑,在银行准备将100万元转账借贷之时,渝中民警及时赶到。经过2个多小时的苦口婆心劝阻,老人从反感排斥,到慢慢半信半疑,最终彻底打消转账念头,成功保住了养老钱(如图)。

  老人执意转账百万巨款

  “有位老婆婆执意要转账100万元给陌生人,我们怎么劝都不听啊!”5月14日下午4时许,解放碑派出所接辖区一银行工作人员报警,称老人在一名中年女子的陪伴下来到银行柜台,要向一私人账户转账100万元,且该账户显示异常。因为金额较大,工作人员反复询问,老人只是答复称借贷给一家公司用于投资。因为担心老人被骗,多次劝说无效后,选择报警求助。

  接警后,解放碑派出所立即启动“警银联动”反诈工作机制,为防止老人被骗受损,民警火速赶至银行,只见一头白发,背着斜挎包的老太太,情绪激动地非要转账不可。

  “我这是投资,不可能被骗,你们根本不懂。这是我的钱,你们莫要多管闲事!”民警赶到时,老人已填写好汇款单,态度十分抗拒,同时拉着身旁的中年女子,称是相识近10年的“干女儿”,有她做担保借贷,自己很放心。

  “干女儿”担保签借贷协议

  为弄清老人转账缘由,民警耐心询问,初步了解到,79岁的周婆婆(化名)平时跟老伴住在一起,儿女都不在身边。多年前,在进行金融投资时认识了当时在证券公司上班的胡某(化名),对方常常对她嘘寒问暖,两人关系日渐亲密,成为了朋友,甚至还将其认作“干女儿”。如今,胡某入职一家跨境电商运营维护公司,前不久称公司发展前景较好,但经营面临困难,希望周婆婆能私人借贷给公司,也曾带着老人去到实地参观,还签订了一份民间借贷协议。

  “我觉得这家公司很好,只是缺少资金拓展业务,我反正都要投资,以私人名义借钱给他们发展,有啥问题?我们签的借贷协议,承诺年息有12%,还有投资分红。”周婆婆十分执拗,一再坚称没有被骗,对民警劝阻也非常排斥。

  “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很可能是虚假投资类诈骗,更涉嫌民间借贷‘高息’陷阱!”民警查看协议,发现借贷方并非公司而是个人,更觉可疑。另外,老人在没跟任何家人朋友说的情况下,决定向不明私人账户转账百万巨款,当即判断借款有潜在高风险隐患,并详细展开反诈宣传。

  可周婆婆情绪依旧激动抵触,一意孤行,民警只得将二人带回派出所进一步核实。

  借钱公司管理者是失信人员

  经核查发现,与周婆婆签订借贷协议人员非重庆常住居民,与该公司并无实际业务职务挂钩,也未发现有稳定工作和在渝联系地址。同时该公司原法定代表人仍是实际管理者,已被法院列为失信人员,且涉及多起借贷诉讼。

  周婆婆仍然有些半信半疑,民警继续结合真实案例剖析“假投资、真诈骗”套路。

  “对方通常会以‘超高回报’为诱饵,撺掇受害人进行投资或借贷,前期小额返利引诱不断加大投入,直至血本无归。你想要他的‘息’,他想吃你的‘本’!”民警轮番上阵,再三反复劝说,更向其展示同类案件判决书,告知“向失信人员借款可能血本无归”的法律风险。

  经过民警2个多小时耐心劝导,周婆婆终于恍然大悟,答应放弃转账,并在随后赶来的家人陪伴下回到家中。

  “母亲私自转账借款给他人,我们事前全然不知情,太感谢了,多亏你们及时赶到,不厌其烦劝阻,否则这笔养老钱肯定保不住了。”老人家属不断向民警表达着诚挚谢意。

  5月20日,民警在回访中了解到,老人已明确意识到差点掉入诈骗陷阱,彻底打消高利诱惑借贷投资的念头。民警再次向其开展反诈防骗宣传教育,详细讲述老人日常易中招的各类诈骗知识和防范技巧,并指导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渝中区公安分局民警苦劝2小时,守住百万养老钱
~~~
~~~
~~~在渝北警方“组合式”紧急劝阻下,最终化险为夷
~~~这一动作帮当事人挽回了18万元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要闻汇
   第04版:检察专刊
   第05版:天平专刊
   第06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07版:公安专刊
   第08版:公安专刊
   第09版:公安专刊
   第10版:区县行
   第11版:案侦录
   第12版:微服务
   第13版:理论窗
   第14版:辛辣味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发生“里程服务”纠纷 民警倾力调解追钱款
年息12%? 老人经不住诱惑掉陷阱
4万元进了“安全账户” 警方利用大数据追赃
警银联动快速反应 拦截涉诈资金5万元
点了“年审链接”险些损失400万
老先生遭遇诈骗 民警上前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