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懂清明

  ◎  巍  然

  又是一年清明至。清明,古书《岁时百问》中如此解读“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句话虽简短,却道出了清明的由来与意蕴。《历书》中亦详细述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承载着季节的更迭、物候的变换,还蕴含着气候的温润与生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清明的“三候”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一候桐始华,白桐花悄然绽放,如同春天的使者,预示着春意的盎然与繁盛;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隐退,鹌鹑现身,自然界在这一时节演绎着生命的交替与轮回;三候虹始见,雨后彩虹如天桥般横跨天际,为这清明时节增添了几分梦幻与希望,让人心生向往。

  清明,不仅是唯一一个拥有法定假期的节气,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它起源于周代,最初仅是祭祀祖先的礼仪,后来与寒食节、上巳节相融合,形成了如今意蕴丰富的清明节。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血脉亲情至高无上的尊崇。

  诗人王维曾深情吟咏“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表达处世的观点,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大有及时行乐的意味。清明,集节气、寒食、上巳之精髓,成为了人们心中所念、口中所谈的热门话题。感恩之心、思春之情,在这期盼已久的清明奔涌而来。当天,家家户户的门框上多会插上嫩绿的柳枝,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期冀;早饭要食水煮鸡蛋,更有讲究者会以荠菜同煮,鸡蛋染上淡淡的绿意,散发出缕缕清香,让人味蕾大开。

  清明,是一个易触人心弦的节气,它总能勾起人们心中对逝去亲人的无限思念。宋人高翥笔下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生动描绘了清明祭祖的凄美场景。若有一场细雨相伴,更添几分追思之情。杜牧的《清明》一诗,流传千古,道尽了中华民族对清明的无尽情怀。即便晴空万里,人们心中亦雨丝绵绵,难以割舍对已故亲人的缅怀。

  年年清明,清明年年。我们在追忆逝者的同时,也应意识到生者亦将成为后辈之忆。清明节,既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缅怀,又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人由生存到死亡、辉煌到湮灭,是自然规律,无法逾越。我们应保持清明的心境,拥有康健的体魄,平安愉悦地生活,珍视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刻,方为至上之道。这亦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清明祭祀,重在于“心”,而非拘泥于“形”。心祭远胜形祭,它是从内心深处怀念逝去的亲人,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感恩式样之多,是对长辈孝心的具体呈现。而这份孝心,当在长辈有生之年竭尽全力。因此,活在当下的人们,更应珍惜与亲人共处的时光,平日里多陪伴、多关怀,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尽可能足够地给予。如斯,待亲人离去之时,方能多一份慰藉、少一份遗憾,无愧于心。

  清明,既是厚重的又是愉悦的。人们在此哀悼逝者,寄托哀思;亦在此激扬生命,感受春天的气息。清明乃春天之节,是亲近自然、品味春意、激发生命活力的绝佳时机。此时,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斗鸡、打球、拔河等娱乐活动精彩纷呈,人们沐浴在春风中,放飞心情,快乐溢满心间,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此时,清明是温暖并充满希望的,会感受到生命的轮回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缅怀先人,珍惜生命,勇往直前。

  (作者作品散见《金陵晚报》等报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要闻汇
   第04版:天平专刊
   第05版:检察专刊
   第06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07版:公安专刊
   第08版:公安专刊
   第10版:区县行
   第11版:辛辣味
   第12版:重庆戒毒矫治周刊
   第13版:案侦录
   第14版:微服务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外婆
读懂清明
父亲的离去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