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莹莹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村庄,或近或远,或明或暗,或清晰或模糊,却都承载着一个人最为复杂又最为神秘的情愫。在刘亮程所构筑的《一个人的村庄》中,我仿佛看到了那块叫“心地”的荒地,这块地犹如我们的内心深处,时而凋敝荒芜,时而生机勃勃。恰如刘亮程所言,“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作者用一生在耕耘这片地,于是才有了《一个人的村庄》。
书中那座黄沙梁,看似只是地图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坐标,实则是作者心灵深处最本真的外化。刘亮程以一种不疾不徐却又无比执拗的笔触,细细描摹着村庄里的每一株草木、每一头牲畜、每一个村民。那些在常人眼中平淡无奇、毫不起眼的存在,在他的笔下,赋予了鲜活灵动的生命意义。他写驴时这样说道:“驴日日看着我忙忙碌碌做人,我天天目睹驴辛辛苦苦过驴的日子。”这般对人与动物生存状态的精妙刻画,直白又犀利,悄然开启了我们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度思索之门。在我们为外界所谓的“进步”与“发展”疲于奔命之际,内心是否如那片未经开垦的荒地一般,在对身边最质朴的生命真谛的忽视中,逐渐变得荒芜而苍凉?
作者笔下的村庄,每一处都充满了时间沉淀的厚重质感。那古老的土墙、沧桑的老井、破败的屋舍,无一不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重量。“许多年之后你再看,骑快马飞奔的人和坐在牛背上慢悠悠赶路的人,一样老态龙钟回到村庄里。”这绝非仅仅是对村庄生活悠然节奏的简单陈述,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深邃探寻。在现代生活的浪潮中,我们如同被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争分夺秒地在时间的长河中奋力划桨,渴望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然而,刘亮程却用他那座宁静的村庄轻声告诉我们:若不去精心耕耘内心的那片土地,无论外界的时光如何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转,内心深处的那片荒地都只会愈发凄凉、荒芜。
“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在刘亮程的文字世界里,还流淌着一种对孤独别具一格的诠释。一个人在那座村庄里,与广袤天地喁喁私语,与世间万物比邻而居。这种孤独绝非那种令人心生绝望的孤寂,而是一种在独处中深入审视自我、探寻生命真谛的天赐良机。“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在这般孤独的情境之下,他如同一位执着的拓荒者,不断地深挖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试图在那片可能荒芜的心灵之地上,种下象征着生命希望的花朵。
“事实上随便一件小事都能消磨掉人的一辈子,随便一片树叶落下来都能盖掉人的一辈子。”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警醒。多少个日子里,我们总是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在慢慢消磨时光,殊不知这过去的都是一去不复返的珍贵时光。“生命像一场风,我们不知道刮过一个人的这场风什么时候停,不知道风在人的生命中已经刮歪几棵树,吹倒几堵墙。”人一生都在自己的“心地”耕耘,然而“狂野盛得下人一生的奔跑和飞行。人最远走到自己的尽头。”刘亮程说“风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不由得让我为之一振,命运不就像这风一样吗,将人卷入到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境遇里,却不会告诉你,你将被吹向哪里,留给你的只有这无尽的荒地,在新的轨迹里,不断地开垦,使这颗心不至于荒芜。
品读《一个人的村庄》,仿佛结识了一位智慧的长者,轻声提醒着:当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外在成就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如脱缰之马般狂奔时,千万不要忘记回首凝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那片可能被我们在不经意间遗忘的、仿佛远在天涯的荒地,其实正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儿一般,迫切地渴望着我们用对生活的满腔热爱、对生命的无上尊重去悉心开垦、去精心播种。
(作者作品散见《苏州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