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9地消费者组织:

联合发布消费提示 警惕暑期旅游陷阱

  又是一年暑期旅游旺季,各地旅游消费热情高涨。然而,在轻松愉悦的行程中,也需警惕旅游消费陷阱,如:旅游市场强迫购物、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时有发生。为了让愉快的消费旅途不被消费烦恼所扰,近日,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青海、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八地消费者组织发布暑期旅游消费提示,共助假期旅途行得安心、花得明白、游得尽兴。

  9地消费者组织提示,出行前务必多方查阅目的地信息,警惕网络平台上过度美化的图文和视频广告。可参考官方旅游指南、权威媒体发布以及游客真实评价,尤其关注差评反映出的核心问题,如“导游强制购物”“房间与宣传严重不符”等关键信息。仔细阅读旅游合同条款,着重关注行程安排、交通住宿标准、餐饮标准与次数、购物点停留时长以及是否强制、自费项目明细及价格。任何口头承诺都应写入合同,避免事后无据可依。

  消费者在预订机票、车票时,务必选择官方平台或信誉良好的代理商,警惕第三方平台捆绑销售的各种“套餐”,看清是否包含不必要的附加服务费用。

  旅行途中,预订酒店或民宿,除关注价格和位置外,更要细看用户评价中的真实照片以及卫生、安全、设施状况等关键细节,对宣传页面和订单信息要及时截图留证,警惕“照骗”陷阱。入住时务必检查房间设施是否完好,发现与预订描述严重不符或有重大瑕疵的,应立即沟通更换或保留证据维权。

  在餐馆点餐前,务必主动询问价格,尤其对于时价海鲜、特殊食材等易产生高额费用的菜品,看清计量单位,避免模糊不清。对于街头小吃,注意观察卫生条件,确保食物来源可靠新鲜。可根据就餐人数选择“小份菜”,做到按需点餐、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在选购昂贵的珠宝玉石、药材保健品、地方“特产”时,牢记“多看少动,货比三家”。

  谨防景区门口“免费拍照”后索要高额打印费;拒绝非正规场所的“抽奖中大奖”诱饵;对“热心路人”推荐的所谓“地道好店”保持距离。

  消费者要养成保留证据的习惯:合同、行程单、发票、收据、支付记录、现场照片、视频、录音(如遭遇强制购物或价格争议时的沟通)、与商家/平台/旅行社的沟通记录等。

  发生消费纠纷时,首先尝试与经营者沟通协商,清晰表达诉求,并保留协商过程记录。若协商无果,可及时拨打全国统一的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也可搜索微信小程序“全国消协智慧315”或关注当地消协(委)微信公众号进行咨询投诉。旅游相关纠纷也可向文化和旅游部门投诉。

  记者 张柳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我市发布2024年网络交易违法行为典型案例~~~
9地消费者组织:~~~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最前沿
   第04版:天平专刊
   第05版:检察专刊
   第06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07版:光影纪
   第08版:公安专刊
   第09版:公安专刊
   第10版:公安专刊
   第11版:案侦录
   第12版:微服务
   第13版:法治与消费
   第14版:理论窗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赠品货不对板 主播被罚23万
联合发布消费提示 警惕暑期旅游陷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