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他追回被偷走的十一年

  两地检察院召开澄清正名会

  讲述人:綦江区检察院 唐小岚

  2011年,小叶拿着简历,一次次满怀期待地敲开求职大门,却一次次被拒之门外。最后当他得知被拒的原因竟然是“你有犯罪前科,不予录用”时,他傻眼了,急忙查询所谓的犯罪记录,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因盗窃罪被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法院判刑六个月”。他整个人都懵了:“辽宁?我连东北都没去过!”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被偷走了十一年”的故事。

  小叶是一个普通的重庆汉子。从2011至2022的11年时间里,他求职一直都被拒之门外,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指指点点,他丢的不只是工作机会,更是抬头挺胸的尊严,他像个疯子一样奔走在派出所、信访部门之间,申诉材料堆起来有半人高,却始终石沉大海。

  一纸莫须有的判决,像巨石压垮了他的人生。

  2024年,走投无路的小叶向2800公里外的大连市沙河口区检察院发出了一封求救信。沙河口区的检察院第一时间联系了綦江区检察院,于是一北一南的检察官联手打响了一场跨越2800公里的“清白保卫战”。

  两地检察官视频连线时,看着卷宗里模糊的身份信息,同时皱起了眉头:“冒名顶替的痕迹明显,但十一年前的旧案,究竟该怎么查?”

  就在大家陷入僵局之时,一个检察官突然说道:“指纹!指纹不会说谎!”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沙河口区检察院连夜调取尘封的原始卷宗,委托权威机构作司法鉴定;綦江区检察院靠着大数据平台,一点点拼凑小叶当年的行踪轨迹,规范采集DNA信息。当“指纹不一致”“DNA不匹配”的鉴定结果传来时,所有人都松了口气——铁证如山!原来,2011年小叶身份证丢失,被一个惯盗团伙冒用,并多次作案,让他平白背了十年的“犯罪黑锅”。

  两地检察机关立即依法启动法律监督程序,向法院、公安发出检察建议书。最终,沙河口区法院依法作出更正错误的刑事裁定,犯罪记录核销程序同步启动。

  然而,法律纠了错,任务就完成了吗?当我们真正走进小叶的生活时,揪心的现实才慢慢残酷地摊开:工作没了,经济来源断了,本就孤苦无依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自证清白,小叶像个罪人一样奔走,身心俱疲。更可怕的是,那如影随形的指指点点,让他失去了站在阳光下的勇气。

  “我们不能让他赢了官司,却输了生活!”

  可怎么帮?我们首先想到了司法救助。但司法救助通常是救助“被害人”,小叶是“被冒名的无辜者”,这道坎能迈过去吗?我们反复研读政策,一次次向上级请示,经过最高检论证,终于达成了共识:小叶的遭遇符合“因案致困”的实质,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一条司法救助的绿色通道终于打通了。

  2024年5月,两地检察官带着司法救助金和心理咨询师,让那个曾被阴霾笼罩的家重新燃起了希望。

  温暖,在传递,但这还不够,还要让一个曾被污名的汉子重新抬头做人。

  2024年5月15日,一场庄严的“澄清正名会”在小叶的家乡召开。乡亲们目光聚焦处,检察官郑重宣告:“叶某,从未实施过任何犯罪!他是清白的!”

  话音刚落,掌声雷动。乡亲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个清白公民的证明,更是一堂发人深省的法治公开课。

  那一刻,小叶,这个蒙冤了十一年的汉子,终于挺直了腰杆!

  曾对小叶紧闭的“求职之门”,如今,被检察力量轰然推开。现在,小叶成了一名网约车司机,每当他驾车前行时,都是在驶向属于自己的新生。而我们追回的,不仅是一个无辜的人“被偷走的十一年”,更是“人民检察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此案被评为最高检典型案例,也为全国处理同类“冒名顶替”积案提供了可复制的检察样本。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当司法有温度,当检察有力量,再远的距离也能跨越,再久的沉冤也能昭雪。无论你遭遇何种不公,总有一群人在跨越山海为你而来,总有一种力量让正义永不缺席! 

  记者 叶会娟 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风险分担协议并非保险,承保“统筹”公司没钱支付事故赔偿金,肇事方需连带担责
~~~巫山县检察院开展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活动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天平专刊
   第04版:公安专刊
   第05版:公安专刊
   第06版:检察专刊
   第07版:微服务
   第08版:司法行政专刊
检察监督厘清“车辆安全统筹”法律属性
“检察蓝”进校园 送法又送“暖”
为他追回被偷走的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