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外地执行完任务返渝,宋锡迅的脸上还略带倦意。但谈起在食药环侦战线的工作经历,这名有着15年警龄、不善言谈的民警眸子里又泛起了光,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2021年,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成立,宋锡迅被调入该支队。如今,身为食药环侦支队探长的宋锡迅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参与侦办各类案件200余起,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个人嘉奖5次,并入选重庆市公安局专家人才库。
集群作战
“三统一”工作法的实践
因为牵头办理过6起全国集群战役相关专案,宋锡迅在跨区域协作方面颇有心得。
“最关键的是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我们创建了‘一案一策’工作模式,每个案件建立专门协同信息机制,实现紧密联动。”他还总结出“三统一”工作法:统一侦查思路、统一取证标准、统一收网时机,确保跨区域办案质量。
2023年6月,宋锡迅从一条销售肉毒素线索入手,凭借敏锐侦查意识和扎实研判功底,成功锁定一个横跨多省、利用境外软件联络、通过快递销售的犯罪网络。他灵活运用多种侦查方式,迅速摸清了团伙架构、嫌疑人身份及活动规律。
在这次集群战役中,宋锡迅协同其他省区市警方同步收网。“时机把握最重要。我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备,制定详细的收网方案,确保将该团伙一网打尽。”这次行动中,他实时指挥各收网小组,实现多个点位同步收网,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41名,捣毁全国范围内3处医美黑产点和2处生产窝点,查获假肉毒素9.7万余瓶、麻膏150余公斤以及各类假冒包装、医疗器械一批,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从源头上有效防止了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战法成型
将土办法打造成“教科书”
“食品、药品、环境……,食药环侦工作与每一位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宋锡迅说,这些年来,他愈发认为,作为一名食药环侦民警,肩负着守护百姓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使命,在发现、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上一刻也不能松懈。
2024年8月,宋锡迅和战友遇到更大挑战。有线索指出,我市部分食店疑似流入伪劣肉制品,恐威胁到群众的“餐桌安全”。得知情况后,宋锡迅没有犹豫,带着几名民警扑到一线。他们连续摸排数日,一步步追踪、一层层深挖,最终摸清了整个制假链条:犯罪团伙用鸭肉通过切片、称重和装箱,并贴上“某某肥牛卷”的标签后在某平台销售。
“突破口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宋锡迅回忆说,“我们顺藤摸瓜,最终锁定某食品经营部。”随后,专案组果断组织收网,彻底端掉制假黑窝点,为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把住了关口。
案子破了,宋锡迅却并没停下。他盯着案卷里平台销售数据,一条条比对、一单单梳理,“挖”出了24条关键线索,推送给重庆各区县。他还主动向多个区县市场监管部门通报违法线索,把一线侦查能力延伸成跨部门协同的治理合力,有力遏制了餐饮行业“以次充好”乱象。
更难得的是,宋锡迅把这几年办案中积累的“土办法”“实战术”认真梳理出来,编成《平台外卖假冒肉类现场查处手册》,做成易懂好用的课件,在市公安局大讲堂上,向全市环食药侦民警分享实战经验。在他的带动下,多个区县先后运用相关战法开展专项打击,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战果——这一切,都来自一位基层民警的责任心,和他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案子结了,工作才刚刚开始。”
淬火传承
“专案门诊”里言传身教
“破案重要,培养后备人才更重要。”宋锡迅开创的“专案门诊”式培训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实战跟班等方式,手把手为年轻侦查员传授经验、补齐短板。他每周组织开展“案例研讨会”,选取典型案件进行复盘推演,让年轻民警在模拟实战中学到本领、提升能力。
徒弟陈品位记得,2022年冬天那起冻库掺假案中,宋锡迅带着他在零下18℃的冻库里潜伏侦查6个小时。“出来时,师父的手都冻紫了,却还笑着说:‘这点苦算什么,能阻止问题食品流入市场就值了。’”更让他感动的是,每次办案结束后,宋锡迅都会带着同事们逐案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师父常说,办案不仅要破案,更要思考如何办得更好。”
如今,他培养的业务骨干都在各个专案中挑起大梁。他带的团队充分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优势,破案效率显著提升。他创新总结的“五步研判法”“三查工作法”等技战法,为重庆公安重拳打击食品药品和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作出了卓越贡献。
无数个黎明破晓和迟归的夜晚,宋锡迅坚守一线,守护着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卫着群众身边的碧水蓝天。宋锡迅说:“每当想到我们的工作关系着千家万户,便感觉肩上的责任愈发厚重。我只是千万食药环侦民警中的普通一员,我将继续和战友们一起,全力当好忠诚卫士,坚决捍卫人民群众的餐桌安全、用药安全、生态安全。” 记者 杨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