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施行,首次将城市精神写入地方法规

以法治手段增强地域文化认同

  新闻会现场

  ■ 重庆法治报 重庆长安网记者 杨 雪

  本报讯 9月1日,《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在当天举行的《条例》宣传贯彻新闻会上,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唐旺虎介绍,作为西部第一部和全国第三部社科工作综合性地方法规,《条例》的出台为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推动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社科工作格局,促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唐旺虎介绍,《条例》不分章节,共三十二条。《条例》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关注社科工作各个方面,锚定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难点以及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等,寻找破解办法,作出详细规定。

  从厘清各方职能职责维度,《条例》对我市实践中形成的坚持市委、市政府领导,市委宣传部直接指导,各社科单位、有关方面深度参与、有机衔接,合力推动社科事业发展的有效工作经验,进行了及时总结和凝练固化,为大力推动我市大社科工作格局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应有保障。

  从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工作任务维度,《条例》针对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认真梳理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和重庆有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关规定和指引。

  从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整体框架维度,《条例》立足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需要,提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将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联系哲学社会科学重点人才制度,探索实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等,为进一步健全完善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学术生态、激励奖惩等服务和保障机制,进而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唐旺虎介绍,《条例》突出“高站位”谋划、“硬条款”保障、“创新性”探索,具有鲜明的重庆辨识度。

  《条例》注重紧扣全市中心工作,明确学术交流、政策研究等要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理论创新、服务科学决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彰显地方特色,解码文化基因。《条例》明确加强对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等重庆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研究和转化,大力弘扬红岩精神,首次将城市精神写入地方法规,期望通过法治手段,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推进重庆本土文明探源和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重庆文化。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范式。《条例》直面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解剖麻雀”式剖析成因,以刚性规定强化相关主体职责,以期通过“软法硬做”真正实现促进问题解决、推动事业发展的立法目的。 

  固化经验做法,健全体制机制。《条例》以立法形式固化推广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模式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施行,首次将城市精神写入地方法规~~~
彭水县鹿角镇:~~~
交通执法轨道交通支队:~~~
~~~我市将面向全社会开展《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普及活动
重庆交通执法部门走进高速沿线学校~~~
璧山区消防救援局:~~~
我市2025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在九龙坡启动~~~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深关注
   第04版:天平专刊
   第05版:公安专刊
   第06版:公安专刊
   第07版:公安专刊
   第08版:深度访谈
   第09版:法规解读
   第10版:橄榄绿
   第11版:检察专刊
   第12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13版:微服务
   第14版:理论窗
   第15版:副刊
   第16版:副刊
以法治手段增强地域文化认同
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引导学生远离毒品
网约车收取高价车费 第二天就被严厉查处
把法律条文转化为科普话语
鼓励学生当好交安宣传“小喇叭”
小女孩手指卡椅背上 消防员小心翼翼解困
让药品安全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