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 斐
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广大新闻工作者以笔为枪,像战士一样同敌人作坚决战斗。相较战场上同敌人直接厮杀的枪战,笔战到底有多大作用呢?
“笔战是枪战的前驱,也是枪战的后盾!”1940年9月29日,周恩来给出了这个有力的答案。这是他当天给《国讯》杂志工作人员王席君的题字。彼时,周恩来还有一个身份——《新华日报》董事长。
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报馆,不仅出报纸、办刊物,还发行图书,出版了包括“新群丛书”在内的上百种图书。如此努力的《新华日报》,被誉为“抗战的号角”。
枪战为笔战明确主旋律。枪战怎么打?国共两党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同的主张。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试图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作战。中国共产党则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把抗日战争变成一场人民战争。这一方针,也直接决定了《新华日报》舆论引导的主旋律。
笔战为枪战吹响冲锋号。笔战怎么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完全胜利的关键。在《新华日报》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内容生产的总基调,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笔战与枪战是一体的。提笔上阵,以笔为枪,不独是《新华日报》的表现,而是抗战时期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种集体自觉、行业特征和普遍表现。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超越了阶级、党派和个人利益,用铿锵的文字来唤醒民族同胞,激励前线将士、推动后方生产、请求国际援助,在新闻的岗位上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值得永远尊重和铭记。
(作者为重庆史研究会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