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全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法治宣传、法治信访、法治建设”三举措,忠实履行公正执法职责,全面提升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水平,为平安重庆、法治重庆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以法治宣传为重点
织好禁毒网
“同学们,请你们告诉我,毒品的危害是什么……”近日,在渝北区玉峰中山中学,教育矫治大队民警王婷正在给同学们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为了进一步做好禁毒宣传工作,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组建了未成年戒毒人员“青果园”法治宣传队,将未成年戒毒人员的亲身案例,编排成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和视频短片,在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禁毒宣传的时候,向师生、群众进行预防毒品宣传。据统计,近年累计受益人数达10万余人,为全社会形成自觉抵制毒品氛围,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在做好对学校、社区禁毒宣传的同时,还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广大师生、其他企事业单位来所参观重庆市戒毒法治教育基地,从而开展禁毒宣传。”回归指导大队蒋宇介绍道。
重庆市戒毒法治教育基地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分为禁毒缉毒、戒毒两大展示区域,包含了百年禁毒史、毒品认知、毒品工具、毒品危害、VR毒驾体验等11个部分,具有数字化展示、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让参观者拥有沉浸式、代入感的观光体验。自基地启动以来,共接待125批次3万余人次。
“我们将不断完善措施,强化基地运行管理,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网上预约、云端讲解,提升‘青果园’法治宣传队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进一步做好向全社会开展高质量的禁毒法治宣传工作。”副所长胡光庆表示。
以法治信访为抓手
打好服务牌
“我儿子上个月从你们这里回家后,最近几天状况不太好,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在一次戒毒人员家属探访现场,一名阿姨看到所政管理科科长叶俊后,焦急地上前问道。
叶俊了解得知,阿姨的儿子上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家,刚开始状态很好,但近几天出现了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于是,阿姨将儿子带到当地医院就诊,接诊医生需要他们提供前期服药记录,他们提供不了。无奈之下,阿姨专门前来寻求帮助。
叶俊随即将情况反馈给卫生所,卫生所根据该戒毒人员之前的治疗情况,给出了专业建议:到专科医院就诊,并帮忙联系了医院。
“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主动作为,通过积极教育引导、上下联动、内外配合、信访救助等,有效解决群众遇到的难题。”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余长江表示,在做好对人民群众的法治信访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加大法治培训,切实提升民警的业务能力,监管大队成立“班妈妈”工作室、党员民警“小赵”法律工作室,利用“阳光与花儿”帮扶平台,切实为困难戒毒人员子女提供帮助。
以法治建设为突破
练好基本功
近年来,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从制度上、培训上、监督上苦练基本功,进一步提升民警执法水平,保障戒毒人员合法权益,防范执法权力滥用。
“王某某,大渡口人,19年月日出生……”监管区矫治礼堂正在举行“正面认人”和“四知道”专项考核,全所基层大队民警参加。
此次考核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战实用,重点围绕戒毒人员体貌特征识别、基本信息掌握、执法规范流程等内容,采取“理论测试+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以民警的整队集合、正面认人、抽查四知道基本情况等方式,全面检验民警业务能力和执法规范性。参考民警纷纷表示,通过考核,进一步提升了对戒毒人员的管理水平,也全面检验了业务能力和执法规范性。
在抓好民警队伍执法培训的同时,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加强场所制度建设,及时完成制度清理工作,编印完成《戒毒人员新入所“五必须”》《患病戒毒人员五分钟出所机制》等制度。还与渝北区检察院开展好监督试点工作,建立新型检警协作关系,探索创建联席会议制度,实地检查制度,受理戒毒人员检举、申诉制度和检察建议处理制度等系列制度举措,进一步提高管理民警的业务水平。
余长江表示,将持续抓好法治建设工作,把场所工作放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法治重庆的大场景中去谋划,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体系,切实推进场所法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本版稿件由通讯员 胡晓未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