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留在战场 余生守护高墙

——八一建军节前夕忆父亲
  女儿戴小玲凝望穿着军装的父亲画像

  临近八一建军节,渝都监狱指挥中心民警戴小玲看着父亲的军装画像,思念之情更加浓烈。她的父亲戴溱寿,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于去年2月离世。但他留下的抗美援朝精神,在这个家庭继续传承。

  瞒着家人参军是他最骄傲的选择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戴小玲记得,父亲晚年时仍会哼唱这首战歌,嗓音沙哑却铿锵有力。1934年出生于长寿葛兰镇的戴溱寿,是家中长子。

  1950年抗美援朝动员会开到家门口时,16岁的戴溱寿瞒着父亲偷偷报名。“爷爷当时反对,说家里需要劳力,可父亲铁了心要参军,光着脚走了几十公里去县里验兵,脚底磨出血泡也不吭声。”戴小玲说,直到入伍通知送到家,祖父才沉默地送去一双布鞋,转身离去时“连背影都在颤抖”。

  在朝鲜战场,戴溱寿最初被分配为护理员,更想上战场的他主动请缨成为战斗兵。1952年冬,他带领三人战斗小组在零下20℃的严寒中训练,实弹射击三次打出29环(满环30环)的佳绩;1953年夏季反击战中,他冒雨冲锋轿岩山,端掉敌人两座碉堡,两次荣立三等功。“他总说,战场上没人喊苦,因为身后就是祖国。”戴小玲抚摸着奖章,仿佛触摸到父亲当年的热血。

  从战场到监狱,他的字典里没有“放弃”

  1981年,戴溱寿转业至渝都监狱,一干就是10多年。这座关押重刑犯的监狱,成为他新的“战场”。“父亲常说,正人先正己,没有改造不了的罪犯。”戴小玲回忆,他曾用一本高中课本“撬开”一名死刑缓期犯的心门——让文化程度较高的曾某担任监区文化教员,最终助其重获新生。

  在女儿眼中,身为监区长、教导员的父亲,他的工作管理哲学朴素且深刻:严格规范与人文关怀并重。翻开父亲早已泛黄的监狱管理工作笔记,记录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的经验,一条条关于罪犯教育改造成果的数据和案例,都是他曾在岗位上奋斗的证明。

  “他总提醒我们,监狱民警也是‘特殊园丁’,要像当年守护阵地一样守护社会平安。”30多年前,戴小玲通过组织严格考核审查,成为了一名监狱警察。如今,在监狱指挥中心调度警力,仿佛映着父亲当年的身影。

  老兵品质:刻进骨子里对信仰的坚守

  89年人生中,戴溱寿始终保持着军人的自律:每天雷打不动走一万步,干菜一口不沾——那是战场留给他的“味觉记忆”。但更深的印记,是他对信仰的坚守。

  “他去世前一个月,还让我读军报给他听。”戴小玲拂拭着专门放大了的老照片画像:父亲穿着旧军装,胸前别满奖章,腰杆笔直。这种挺拔,也延续到他的工作中。

  渝都监狱老同事覃迅雷记得,戴老把公平公正记在心中,甚至为核实一名罪犯的申诉材料,连夜翻遍十年档案。“他总说,穿不穿军装,军人本色都不能丢。”

  去年年初,戴溱寿病重,躺在病榻上,仍不忘提醒女儿专心工作,他生病的消息尽量不让单位知道。“他最后的心愿,是让我们别给组织添麻烦。”戴小玲哽咽道。而更生动的传承,藏在女儿值班时的背影里,藏在曾经聆听过戴溱寿在战场上和高墙内的奋斗故事的民警燃起的目光中。如今,坚守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前,戴小玲常想起父亲的话:“监控镜头就是今天的‘哨岗’。”正如戴小玲所说:“父亲那代人以枪保卫祖国,我们以责任守护平安——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忠诚。”

  记者 舒楚寒 实习生 郭静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八一建军节前夕忆父亲
~~~——记轨道公安分局治安支队防范指导大队副大队长袁作艺
~~~——记沙坪坝区公安分局渝碚路派出所警长陈小娟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最前沿
   第04版:检察专刊
   第05版:公安专刊
   第06版:公安专刊
   第07版:铁血军魂护河山 忠诚担当不褪色
   第08版:铁血军魂护河山 忠诚担当不褪色
   第09版:铁血军魂护河山 忠诚担当不褪色
   第10版:铁血军魂护河山 忠诚担当不褪色
   第11版:重庆戒毒矫治周刊
   第12版:天平专刊
   第13版:司法行政专刊
   第14版:理论窗
   第15版:铁血军魂护河山 忠诚担当不褪色
   第16版:铁血军魂护河山 忠诚担当不褪色
青春留在战场 余生守护高墙
以军人铁血守护轨道平安
“红军师”走出的铿锵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