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柳妞)为解决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休息难、饮水难、就餐难”问题,近日,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印发《重庆市友好商户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友好商户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引导具备条件的商超、餐饮店、药店等3772家商户参与友好商户共建。
《方案》要求结合新就业群体工作特点,各类经营主体重点提供休息、饮水、充电等“刚需服务”,有条件的商户,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微波炉、WiFi、卫生间等“拓展服务”;在建设标准方面,确定“遵守法律法规、证照齐全、诚信经营、有固定经营场所”4项基本条件,列出“休息、饮水、充电”等9类服务内容,划定“被投诉查实、发生安全事故、违法违规”等9种取消资格情形。
区县市场监管部门每年对友好商户开展至少一次复审,对服务优质、群众好评的商户,引导平台企业倾斜帮扶,并将服务情况纳入网络餐饮经营者“评星定级”加分指标,对未按承诺提供服务、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决取消资格并摘牌,确保服务质量不打折扣。
据了解,《方案》印发后,各区县结合区域特点推进友好商户建设,渝北区强化政企协作,联合地产中介,实施“友好商户·贝家暖新”贝壳骑手驿站项目,120家贝壳合作门店化身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温暖站点;沙坪坝区织密新就业群体服务网,广泛组织发动,友好商户数量突破400家,构建起“10分钟服务圈”;巴南区开展主题为“‘巴心服务,双向奔赴’暖‘新’行”的友好商户建设工作,经过倡议,分3批次募集到友好商户308户;武隆区围绕新就业群体需求,制定“4+N”特色服务,37家友好商户创新推出“快速取餐通道”“错峰优惠”等特色举措。目前,全市已累计引导具备条件的商超、餐饮店、药店等3772户商家参与友好商户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