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胡大姐的手机收到了银行的汇款短信,过去这大半年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去年8月,胡大姐工作了3年的超市的卷帘门最后一次落下,往常明亮的灯光全部熄灭。此刻她和26名同事手里攥着的,只有一纸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上面没有提拖欠的工资。
“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今年过年前,劳动仲裁委的胜诉裁决书在这个沉寂了几个月的27人员工微信群里刷屏。员工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把自己的“血汗钱”要回来。
随即,27人依法向沙坪坝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干警收到案件后多次查控公司账户,但一无所获。干警现场走访调查了该超市,但这家公司早已“人去楼空”。
眼看着自己辛苦工作的“血汗钱”讨要无门,胡大姐等人的情绪十分激动。
执行干警转变思路,与超市负责人程某取得联系,严厉告知其不履行判决的法律后果,经过多番释法明理,程某终于向干警提供了一条财产线索。
原来,涉案超市闭店时,被执行人匆匆撤场,留下了大量的商品、货架未处理。得知该消息后,执行干警立即联系了超市所在地的商圈管委会,管委会告知该超市撤场后,通过变卖超市剩余资产获款40余万元,但因涉及多家债权人,这笔钱现暂时交由信访办保管。
这笔款项该如何分配,也成了信访部门面临的一个难题。随后,该院执行干警与信访办工作人员将债权人召集到法院,向债权人们释明款项分配情况。
当日凌晨,干警反复核对员工名单,完成了27份调解协议书的签订。随即,27名员工的工资共计9万余元案款执行到位。剩余款项由其他一般债权人按债权比例分配。
通讯员 温 祺 记者 朱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