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恒雷
在我们八零后的认知里,对长江的最初了解来源于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歌曲抒情与激情兼备,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激发了几代人对长江对祖国的深切之爱。紧接着,我们从地理、历史、语文等诸多学科中,从各种影视资料中,乃至亲身来到长江身边,逐步了解了伟大的长江。直至近日,我读到了重庆资深作家蓝碧春新著《长江在此漩流》,让我通过一位在长江上游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作者,了解到有关长江的百年变迁史与沿岸百姓的繁衍生息,以及蓝碧春以重庆为基点,对长江上中游流域的行走记录。一江碧水不光照出了一位女子的真性情,更在此漩流盘桓后,才奔向远方。这是一部描绘出重庆山水的雄浑壮美,记录着重庆烟火与风骨,让读者看见乡土社会最本真的生命力的力作。
从雪山走来的长江,接触到的第一座大城市确实就是重庆。所以,有位叫彼得·海丝勒的美国作者写出的有关重庆的图书就叫《江城》。身为长江“黄金水道”的始发站,重庆的航运业无疑异常发达。本书的第一部分“长江那些事”,蓝碧春讲述了有关长江、有关航运的大事小情。沿着时空的脉络,从7000余年前的长江水系独木舟讲起。依据《世本》《华阳国志·巴志》《周书》《后汉书》《广成颂》《释名》《盛唐枞阳之歌》等一系列历史文献,梳理出长江水系航运发展简史。风起帆动间,可窥见历史的灵魂人物并洞见时代步伐。
她之所以如此重视讲述长江航运史,是因为她就是船员的后代。在本书中,她讲述了长江上最早的“大引水”的传奇人生;新中国培养出的有“水上大工匠”之称的老船长的精彩故事;也讲述了船员和船员妻鲜为人知的“水岸鸳鸯”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为之共情的点滴。比如,听船笛声能辨识何船到港并将停靠哪个码头;长江边上女人带孩子站礁石上望船的独特风景;岸边密布的石头上“绣”出年轮之花——纤夫石,不但见证了古代、近代长江航运业的艰难和苦难,也见证了航运者的奉献。为我们打开了一条认识人类自身和长江航运兴衰演变的通道。
在蓝碧春的笔下,她记叙了诸如“船王”卢作孚的抗日紧急转移义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安全迎送毛主席和周恩来视察长江的全国劳模、船长莫家瑞;“神”一样的5位老船长从重庆“千里送工厂”到湖北武汉,以及重庆无条件配合三峡工程的垃圾清理与移民搬迁等写进史书的大人物与大事件,更记叙了以重庆为基点的长江上游大量平凡人物的动人故事。有具强烈主人翁精神和职业意识的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磁器口的姑娘”,有终生不得志却坚持断翅飞翔的家福表哥,有教会“我”重信守诺的老水手王青山,有赢得小区人“乡下亲戚”美誉的卖鸡蛋老头,以及檬子沟美貌善良的青年女子洋菊被陈旧腐朽的旧观念吞噬的悲剧故事,还有那些来报社实习因性情各异、遭遇不同的见习记者……这些被宏大叙事遗漏而反映出细碎日常的文章,表象琐碎而内蕴照人光华。单纯、丰富,极其感人。
此外,描绘重庆山水雄浑壮丽和探索人伦风习的“一座让八方来拜的山峰”“对一座庄园的叩问”“石证”“天地遗痕云梯间”等,不仅在于对重庆风物的细腻刻画,更是对城市精神的深度挖掘。这些故事或长或短,但在蓝碧春的笔下娓娓道来,如同我们的亲友邻居一样,代入感十足,也让我们跟着他们的命运沉浮起落。
全书78篇文章,几乎篇篇精品。读她的文章总能被深深打动,在于作者可贵的对大千世界种种生存状态的真切关注与体察,同时贯注了女性特有的共情力。让一江碧水因为她的记述而活色生香,万古流淌。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