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长寿区检察院 李 雪
32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这是笼罩着一位父亲从壮年到暮年、一个儿子从少年到中年的“人生雨季”。这场漫长的雨中跋涉,始于一次街头纠纷种下的“结”——一份黄家父子无法理解的判决书,以及此后一次次粗糙冰冷的程序性解答,让他们对司法产生了怀疑。然而,当黄父带着30余年的执拗走进检察控申大厅时,这个缠绕多年的“结”终于迎来了它的“解”。
时间回到1989年7月,黄某抬腊肉经过原长寿县某街道时,因与叶某、周某发生口角纠纷,被打成轻微伤。此事过后不久,黄某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神经性退行情况,黄家人就此认为黄某这种症状与之前被殴打有关。1990年2月,黄某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要求追究叶某和周某的刑事责任。1991年1月,法院以被告人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为由,裁定驳回起诉。黄某及其父亲不服,于是持续向有关单位进行控告,而这一告,就是整整32年。
“我娃都被打瘫痪了,打人的还逍遥法外,这是什么道理!”2023年12月,已78岁高龄的黄父步履蹒跚地走进长寿区检察院提出刑事申诉。
我们通过多方调查发现,原法院的裁定其实并无不当。然而,如果本案只是简单地发出一份《刑事申诉结果通知书》,无异于让矛盾在又一次信访奔波中“原地踏步”。黄家父子多年信访的症结何在?我们决定到其家中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在简陋的公租房内,我们首次见到了瘫坐在轮椅上的另一位申诉人——黄某。对法律和医学知识的不了解,让他对当年的裁定耿耿于怀,而黄某一级残疾、黄父年老多病、家庭仅靠低保维持生活的艰苦现状,又让他们多有不满和愤懑,导致二人将如今的不幸都归结于司法的“不公”。
如何重建申诉人对司法的信任?
发现黄家父子符合司法救助申请条件后,我们迅速启动国家司法救助“绿色通道”为其提供救助。这一切实的关怀,让两人的抵触情绪明显缓解。
检察官在走访中得知黄某属于现役军人家属,我们便多次联合区人武部、街道办到其家中进行慰问、拉拉家常。在留意到黄某屋内不便于轮椅推行后,我们主动与区残联取得联系,推动将他纳入2024年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受益对象,同时积极协调爱心企业捐赠生活护理物品,持续落实残疾人双补政策。看着家中的困难被一一看到、重视、解决,黄家父子激动地连声感叹“党的政策好”。
心结已开始松动,法结更不能落下。为解开申诉人多年以来对伤情鉴定和法律认定的疑惑,长寿区检察院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听证会,特邀具有医学和法律背景的听证员,就轻微外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否具有医学关联进行详细解答,并就叶某和周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进行答疑解惑。在文书宣告送达环节,检察院再次邀请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人民监督员进行释法说理,至此,申诉人的法结、心结、困结被彻底解开,并自愿息诉罢访。
为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长寿区检察院还以此为契机,与区人武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签订《协作意见》,以“检察蓝”携手“橄榄绿”,共同继续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本案也因出色的办理成效获评全市典型案例。
如何才能真正将司法工作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这起长达32年信访积案的成功化解,就是最生动的答案:司法的权威不仅在于判决的终局,更在于赢得人心的温度和过程。未来,我们将以“如我在诉”的情怀、俯身的倾听、透彻的释法、春风般的帮扶,去解开更多的“结”。因为解开一个“结”,就是点亮一份信任,温暖一颗人心,就是厚植一方平安!
记者 叶会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