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 亚)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9月25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举行,市医保局局长邓莉介绍了“十四五”时期重庆医疗保障工作发展成效。
据邓莉介绍,全市医保系统持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基金运行总体安全平稳;职工和居民住院费用目录内报销比例稳中有升,分别达到80%和70%左右;职工医保普通门诊报销从无到有,累计报销72亿元;居民医保产前检查费补助、住院顺产分娩定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200%和50%;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梯次减负效果明显,累计惠及群众2100万人次。
同时,持续健全生育保险制度,推动职工医保和生育保险合并实施,提升统筹基金共济能力,基金累计支出93亿元;13项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降价并首次纳入报销,累计惠及1.4万人次。持续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行职工医保参保人全覆盖,待遇享受范围拓宽至重度和中度失能人员,为7.6万名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减负近12亿元。“十四五”期间,全市医保系统已经建成覆盖3200万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坚持及时把好药纳入医保报销。”邓莉介绍,药品目录数量从“十三五”末的2709种增加到4339种,过去23500元一盒的格列卫、70万元一支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等自费药、高价药,通过谈判降价纳入医保报销,普通群众也能负担。
坚持提升医保药品可及性,建立谈判药品医院、药店“双通道”保障机制,开展集采药品进“零售药店、民营医疗机构、村卫生室”行动,推进电子处方流转,过去只能在医院报销的药品,现在在药店也能报销。
坚持拓宽门诊特殊疾病保障范围,新增强直性脊柱炎、重症肌无力等29种疾病,总数达53种,并取消就医定点限制,过去只能选2家医院看特病,现在可以到全市所有门诊特殊疾病治疗医疗机构就诊。
坚持打造生育友好型医保服务,生育津贴实现“申报秒批、直达个账”,“出生即参保”全面推行,过去“津贴迟迟不到账”“孩子生病要垫付”的烦恼,现在都被“一站式”化解。
邓莉介绍,我市不断深化按病组付费改革,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为每种疾病量身定制标准“打包价”,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推动医疗机构提供质优价宜的诊疗服务,有效遏制“大处方”“大检查”和过度治疗等情况,避免了医疗资源浪费。改革以来,老百姓看病自己负担的费用下降15.6%、每次住院的平均费用下降9.7%、平均住院天数缩短11.3%,医疗机构医保基金实际收益较改革前平均增加13.5%。
不断深化药品耗材集采,集采药品耗材分别达到1228个、66种,累计降低群众负担295.5亿元,质优价宜的药品耗材惠及千家万户,比如今年落地的人工耳蜗,平均价格从18.6万元降到5.9万元,让更多听障患者能够以更低成本获得新“声”;同时,市医保局强化集采、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等政策辅导,本地药品、耗材集采中标的总量和排名取得历史性突破,地产药品首次入围国家医保创新药谈判目录,更多“重庆造”产品为健康中国贡献重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