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富勇
韭菜可免收通行费,韭菜花为何却被收费?近日,在四川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外,一名司机与收费站员工因运输的韭菜花是否应该收费的问题发生争执,并引起网友热议。
收费员根据《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严格查验的行为,很容易被人质疑“机械执法”。2005年以来,有关部门大力推进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建设,之后目录陆续有增加,有关部门在通知中还明确表示,对于新鲜蔬菜,可参照国家行业标准《新鲜蔬菜分类与代码》关于“蔬菜叶片或其他可食用部位具有一定的光泽和水分,没有发生萎蔫现象”的规定进行判断,遇到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交通运输部将组织有关单位对政策实施情况及《目录》每两年评估一次,必要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整。
而在韭菜花的判定中,收费员一丝不苟地翻找《目录》,却对韭菜花的民生属性视而不见,显然有懒政的嫌疑。
法律不是冰冷刻板的条规,适用更不能简单机械地“一刀切”。当面对类似韭菜花事件时,法律的尺度应如何把握?首要便是“倾听与体察”,俯身倾听当事者的诉说。其次,应在法规明确的原则下,依法运用自由裁量权,《新鲜蔬菜分类与代码》明确了没有进入《目录》的新鲜蔬菜判断标准,收费员可以据此弥合目录与现实之间的缝隙。当规则适用可能产生显失公平的荒谬结果时,运用自由裁量权进行校正,这非但不是对法律的亵渎,反而是对其实质的捍卫。最后,对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脱离人民合理预期的规则,还应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及时推动“规则的更新与完善”。
韭菜花上的法治刻度,量出的远非几元钱的得失,而是机械执法与公正执法的距离。值得欣慰的是,事件最后出现反转,收费站最终决定退还通行费,理由是“属于绿通项目”。